旅游开发不能抛开当地百姓 海南探索"富民政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旅游开发不能抛开当地百姓 海南探索"富民政策"
2009年02月17日 16:01 来源:南风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富丽堂皇的酒店和门外几米处破败肮脏的街道,财大气粗的开发商和被城市化裹胁、不知所措的原住民,这种强烈的对比,在中国的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不难见到。海南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这种反差更是每一个到海南的游客多少都曾感受到的。

  2008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率领15部委官员赴琼调研考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明确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根本目的是‘造福全岛人民,泽被子孙’”。轰轰烈烈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拉开帷幕,但在由海南省旅游局牵头制定的国际旅游岛总规划中,相关的论述却非常笼统,只是泛泛地说“提高海南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春节长假刚过,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游客仍为当地带来17.33亿元的旅游收入。旅游的“天堂岛”,如何成为岛民的“幸福岛”?这背后的深层问题,仍然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规划,无论是旅游业还是其他产业,怎样真正以民生为取向。

  天涯海角之怨

  旅游开发抛开当地百姓,带来的阵痛其实海南一直在承受。

  众所周知,三亚最知名的景区是天涯海角,然而,只要一提起天涯海角风景区,三亚天涯镇的村民甚至政府官员都丝毫不想隐瞒他们的不满:为何祖辈留下的自然风光,自己不能得利,却让开发商圈起来收钱?天涯海角风景区每年有数亿的旅游收入,为何他们却只能靠叫卖水果和工艺品赚点小钱?

  “于是,当看到豪华的旅游大巴载着衣着光鲜的游客到来时,有的村民流露出的不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而是狠‘宰’一刀的冲动。”当地媒体这样总结。

  2007年2月25日,四川游客徐翀一家5口在天涯海角景区游玩时,“身边一直跟着好几个兜售什么贝壳、珍珠项链的小商贩。这群小商贩基本上都是一些中年妇女和小女孩”,徐家因为与商贩们发生口角,徐家老小被10几个商贩群殴。离开海南后,气急败坏的徐翀以“愤怒的老驴”为名在网上发表了《如此让人恶心的三亚》一帖,网民群情激愤,引起了巨大反响。

  为挽救声誉,亡羊补牢,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亲自指挥了一场整治风暴,在市委成立秩序整顿领导小组,调整天涯海角分公司的领导班子,严厉处理责任人,投入80万元安装21个电子眼对景区旅游秩序进行全面监控,禁止商贩进入风景区进行贴身售卖,那些叫卖工艺品的妇女商贩被统一安排在景区出口的休闲购物商场设摊叫卖。

  这个休闲购物商场于2007年5月开张,位于游客从景区出口到停车场必经的通道上。一路出来,先是一些工艺品、艺术品和茶叶等专卖店,然后是一个纪念品和土特产超市,再出来是一个集贸市场式的个体经营户区,那些妇女商贩就被安排在这个区域做生意。三亚市旅游局副局长周春华介绍说,这是政府为百姓谋生计,特意而为。

  这些妇女商贩主要来自附近村庄的回民、黎民,基本上没有土地,原来打渔为生,现在则打工或做生意,有些穷得连房子都没有。有些家庭一家老小的生计就靠家中妇女在景区售卖工艺品维持。被驱赶出来以前,她们在风景区贴身售卖,一个月基本上能赚1000多元。

  现在,风景区里没有扰民现象了,但商贩们的日子却难熬了。“生活上很难过,过一天都不容易。”一名女商贩告诉记者,“现在一天能赚二三十元就不错了,嘴巴干都舍不得买一瓶水喝。”由于人多摊位少,一个一米长的摊铺少则2个人合租,多则8个人合租,大家轮流卖几天,剩下时间歇业在家,很多人的家境深受影响。

  商场刚开张时,由于里面的专卖店和超市不卖工艺品,商贩们的生意还行,每天还能盈利100来元,后来里头也开始卖工艺品,个体户的生意马上萧条。再加上商铺在位置上本来就处于劣势,个体户输给了里面的专卖店和超市。无奈,商贩们拒绝缴纳每月300元的租金,“一个人就来卖几天,怎么交租?”她们的抵制心理很强。民穷则怨。如果不解决强势的专卖店和超市与个体商贩同质竞争的问题,这些个体商贩只会一边惨淡经营,一边累积怨气。

  “香农”的智慧

  与天涯海角景区相邻的是南山景区,这是一个国家5A级风景区,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营业额近3亿元人民币。然而记者驱车从三亚市区前往南山采访,汽车一出高速路口,就看到路边有很多卖香的摊点,有的就是插个遮阳伞放一张凳子排着一柱柱大香,有的造个铁皮屋售卖,有的造个砖瓦房,最高级的是混凝土平房,一路摆卖到南山景区门口附近,几公里长。卖香的人都是周边农民。

  见到南山景区总裁张晖,记者问及南山景区与农民的利益共创机制,张晖的声音一下子高了许多分贝,主动谈起“香农”问题,他说“这是一种不和谐的景象”。几年前,三亚曾经开展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围剿战役,打击“香农游击队”,时任三亚市委书记的于迅下令,如摘不掉这些“香摊香房”就摘当地镇政府官员的乌纱帽,结果镇政府官员、镇派出所警察齐出动,驱赶“香农”,捣毁“香摊香房”。

  “孩子卖香被警察抢走,哭着回来,我们盖的铁皮屋、房子都被砸烂,嘴巴软的人抓去一天就回来了,嘴巴硬的人被拘留了15天。你来晚了,看不到这一切。”一位“香农”向记者描述。后来,于迅离开三亚到省里任职,当地镇政府官员乌纱帽没了危险,围剿也就没了,“香农游击队”又出现了,慢慢就形成了一支延绵几公里的“正规军”。

  张晖向记者坦言:“农民没有钱,生活过不去。”三亚市旅游局副局长周春华亦说,周边农民看到南山经营那么好,他们也想分享一点利益,分享南山发展带来的好处。记者问一位40多岁的黎族“香农”妇女怎么想到卖香,她说首先摆卖矿泉水,但卖得不好,后来发现游客喜欢给海山观音烧香,南山寺里面却卖得很贵,“一炷几百元,但成本只有几十元,我们在外面卖一炷香赚10块钱也好,赚几块钱捞到一斤白菜的钱,我们也卖。”

  起初,生意好的时候“香农”一天赚100元,就是现在生意差一个月也有几百元收入,基本生活解决了。“一斤白菜现在卖三四块钱,老百姓活路难啊!”这位“香农”告诉记者,当初政府抓“香农”,“停了几个月,饭都没得吃,政府抓不动的,我们要吃饭。”

  随着近20年的旅游开发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征地,南山景区周边的老百姓本就没有多少土地,当年南山景区及其周边那些山头都是老百姓挖野菜吃、摘草药卖、割草蓄养牛羊谋生的重要资源,开发后老百姓就不能进山了,数百年来的谋生方式在旅游开发的剧变中被割断,卖香实际上是农民探索新谋生方式的一种努力,这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智慧。

  张晖说,以前开发南山时,这一带是荒山,并没有涉及向农民征地以及搬迁的问题,故而企业没意识到要去想他们的未来。原来,南山开发采取的是“企业+政府”的分成模式,每年政府都能从南山利润里分到2000多万元。“政府应该有一定比例用于民生,不要多,只留200万来给农民分红,这么多年来就不一样了嘛。”

  农民穷,政府也穷,于是,这么多年来竟然没有一分钱以分红的形式给到农民手上。

  吸取这个教训后,张晖说南山二期开发,将把周边村庄、小镇纳入共同发展蓝图,在景区大门建一个南山文化小镇,把摊铺统一建好,再请“香农”过来当小老板。张晖说这不是自己多么高尚,而是“南山是一个佛教世界,充满慈悲的地方,你能产生那么多不慈悲、不和谐的东西吗?你建成天堂,人家就是地狱?”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