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零首付”,你就敢开公司吗?上海市工商局推出大学生创业“零首付”优惠项目后,几天来接到上千个咨询电话,明天,第一位“零首付”创业者将正式到工商局登记注册,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可见一斑。
对大学生而言,省下至少3万元的注册资本,创业压力小了许多。但他们会不会脑子一热“一窝蜂”地开公司呢?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学生创业者和高校就业中心指导老师,他们提醒想创业的大学生重视4个“不”。
一不
“零首付”不等于零债务
市工商局推出的政策规定,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投资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零首付”注册,无需支付原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必须缴纳的3万元和10万元最低注册资本,这意味着每位大学生开办企业至少可降低3万元的创业成本。全部注册资本缴纳时限推迟至自公司成立之日起的2年内。
“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个利好消息。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难题之一。”代田田说,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和另外4位校友共同创立了“柏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工业控制用的“点浇机器人”,目前公司运转良好。
“省下这笔钱,可以用来租赁场地或招兵买马。”他说,“但是不能被‘零首付’冲晕了头脑,一定要明白‘零首付’不等于零债务。”他解释道,万一公司倒闭,必须偿还债务,当时的注册资金是多少,最高偿还债务额就是多少,而与注册时实付资金多少无关。
他建议,准备创业的人要冷静面对这项政策,尚未准备成熟的不要急于上马,特别是一点准备都没有的人,因为“零首付”就立刻注册,未免太盲目。
代田田说:“如果是我,它不会影响到我的创业计划,既不会加速、也不会推迟。这只是一个利好政策,我想这样比较客观。”
二不
“子债父还”不被推荐
虽然注册资金降为零,但公司启动资金必不可少,这笔钱,大学生从何处筹措?不少人很自然地想到向父母伸手。可是,已在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啃老”创业,说明创业者本身尚不独立,成功率堪忧。
大学生创业,一要有经验,二要有资金,这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少创业的应届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已经独立做过商业项目、或做过小生意,这些经历不仅为他们增长了社会经验,更带来一定的财富积累,一些人很早就经济独立,甚至在高中时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代田田说,他们注册公司时的资金,一半来自于大学生创业基金,一半便是读书期间销售产品所得。
去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石鸿宇用16万元注册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公司,这笔钱一半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区,另一半自筹。这8万元中,大部分是自己赚的,一小部分来自父母的赞助。他表示,父母并非盲目掏钱,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我在大学期间有过丰富的销售经历,父母心里有底。”
上海理工大学产业处副处长徐玉良认为,大学生寻找资金来源时,需要有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应该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在做创业计划时,要考虑到对员工和社会负责,项目能不能养活公司的员工?如果亏掉了,债让家长来还,不是创业者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