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斯兰文明来看,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就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古兰经》提出,世间万物皆由真主所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代真主管理大地,人应该合理适度地利用自然,反对穷奢极欲和浪费,最具代表性的话是,“你们应当吃,你们应当喝,但不要浪费,真主的确不喜欢浪费者”。
从印度文明来看,印度教徒蔑视外在和物质的东西,重视内在精神。与其他民族崇拜精英不同,印度教社会的精英都崇拜那些隐居于森林之中半裸体的圣徒,认为其体现出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因此现代印度则有抱树运动,人们抱着树,防止林业工人砍伐森木(心中的森林),这被全世界看作是应用印度教思想的一次环境起义。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又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前不久,耶鲁大学的一个教授送给我几本书,书名是《儒学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态文明》。我非常吃惊。西方人如今最感兴趣的竟是我们老祖宗是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在书中,他们居然还把“天人合一”翻译成“宇宙共振说”。大家往深里一想就会明白。为了解决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琢磨我们中华文明古老传统。中华民族是有特殊性的,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 年的民族。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独自延续生存到今天?因为我们的文化理念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生活方式实践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历史传统延续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之中、和谐之和、包容之容。这套文化体系不光有伦理准则,更有一系列政治制度与生活实践,比如大一统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乡绅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它一贯倡导着有序、平衡、包容、协调,这正是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年不灭的根本原因。当然它们有其缺陷,不然当初不会导致革命,但决不能一概打倒。一些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的物质基础已经被全面推翻,其价值观已经不适用于今天工业化社会了。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各大宗教都是在农业文明时产生的,但在今天依然是各自文明的精神支柱,并从中孕育出了下一步发展的种子(比如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至今还需新教伦理去修正)。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传统应该被抛弃,就是过时的呢?何况,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容”,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同化外来种族,吸收外来文化,中国历史从没有出现西方历史上一次次文明被野蛮的颠覆和血腥的宗教战争。反而在近现代则对欧洲基督教和西方民主科学兼容汇通,没有出现伊斯兰原教旨国家和西方那么血腥的文明冲突。未来,这一传统还将帮助我们完成政治上的民主与集中的结合;经济上的市场与国家的结合;社会上的社区与家庭的结合;而在文化上,将完成中国与外国、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未来追求的方向吗?
这是一个大话题,先说这两句,我还将写一篇文章专门论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今天主要想讲讲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儒释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以“天命”建立了人间尊卑礼法;孟子认为“天人相通”,人要以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以求天人合德;董仲舒认为“天人相类”, 天人之间具有微妙的相互感应关系;宋明理学则将“天人一体”变成了心性之学,使天成为人间道德规范的终极根源。概言之,儒家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 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主张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又要“交相胜,还相用”,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在第一,天地由道而生,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华道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所体现出的东土大乘佛教精神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无不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是以消除“分别心”是佛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度是一种从容回旋的空间,度是一种进退有余的艺术,度是一种节制合适的平衡,度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概言之,“度”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比如治家之道。《朱子治家格言》从清代一直到民国都是五六岁儿童开蒙的课本。里面教什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样教育长大的人,自然会形成节制、有度、从容的生活态度。
比如茶道。西方人也喝茶,不过是一种饮料。而中国茶道却有着精神,有着境界,有着原则。那就是和、静、雅。中和、宁静、雅致。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茶道成为文人士大夫反思自悟、坐禅悟道的方式;又传到日本,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