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这个问题我们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不是加速了这些金融危机的传导,这个我想不出来学术界有哪些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但从直觉上大家完全可以理解肯定有这种现象的,因为大家知道互联网,以前大家好好的上班,下班回去读报纸、看电视,才知道金融市场哪个市场跌了10%,现在上班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上班也没法上班,这样反映好多了,现在随着通信传播的加快,金融市场的传播也在加快。
问:我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实体经济,我们比较巧,我们这个班上课更好赶上这个大事非常有意思,我理解美国未必有特别大的影响,这是我的判断,道理是什么,美国房子资不抵债,第二个房子太大了,买不起,可以住小房子,流离失所。美国人如果是穷人的话,本来生活就比较差,如果是富人,可能会把很多奢侈的东西掐掉了,美国的投资力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美国的实体经济比我们想象的强得多,不容易打趴下。第二个美国华尔街资本主义是一个特征,如果华尔街融资的渠道如果倒了的话,美国资本主义很多点就没有了,美国政府会强力补救回来,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我们看一个股市的曲线,大家都知道你刚刚讲到二三十年代,八七十年代,互联网泡沫曲线都很奇怪,都是上去下来,上去下来,我们看到一直往上走,我觉得往上走的趋势,你认为这个趋势有一天不往上走了,会往下走,这无疑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我正好经历了互联网的浪潮,我在2000年正好做互联网,那时候对我们行业是非常大的打击,台风也好、飓风也好,我们这些行业经过了四年,2000年嘛,2000年那时候没有人可以上市了,很多人破产了,倒闭了,中国互联网企业。而且我记得印象特别深,在北京酒店里面,他们很多互联网说我们冬天来了,跟你今天说的话是一模一样,很多人说冬天来了,离春季远了,当时几位老总说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在2003年做互联网企业就上市了,股价非常好,那时候我们胆子非常大,四年就爬出来。2000年以后的时候,我认为不管是资本市场本身,还是美国政府,救市的能力和力量都比过去更有经验。第二,对中国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刚才您也分析了一下,我个人认为中国国际金融危险还不如中国本身宏观调控的影响更大,比如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还有进出口行业,据我所知外汇的变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升高,使得制造企业压力非常大,必然会往其它地方分解,这个压力远远大于美国和欧洲。我刚刚讲了欧洲和美国依然保存消费者,而中国产品不是做最高端的,才会往这儿送,可能会打多少折,主流不会变,反过来人民币升值会影响比较大,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国内的市场,国内的融资渠道,部分优秀企业或者部分企业有能力去国外融资,可能现在不能去拿钱,但并不妨碍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一样,通过这个淘洗很多企业死掉了,这是一个好事情,如果这些企业都活着,意味着每个企业不会有这么大的份额,会有四到五家来分享市场和资金,今天我们通过看互联网影响非常大,就是经过这一轮的淘汰,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一样的道理,通过制造业也好其他行业也好,能耗比较高,通过低成本竞争,使他们有互相淘洗的过程,这是我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听听您的意见。
问:那个时候我们在行业本身并不觉得有乌云压顶了,我们这个行业要毁灭了,感觉还是有希望的,我们拼命去努力,经过一个四年的过程,生存下来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成功的突围了,上市的上市,盈利的盈利了,互联网这么大泡沫并没有把这些企业打死,消亡了一部分大的企业,这次金融危机你认为到底对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有多大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打击还是像1929年大萧条一样?
黄明:很多企业家和经济家认为互联网盈利模式是有他的道理,只需要花几年时间等资本市场稳定下来,自然通过盈利来说明问题。这的确跟你说的是非常一致的。但是这次我刚才说的主要是谈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的影响,没有把它跟中国国内结构性的问题去比较,我同意中国国内结构性很多问题,包括中国随着人民币升值,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包括国内的面临着资源价格还是比较高的环境等等问题的挑战也许更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要说到华尔街金融危机是不是给企业毁灭性的打击,我不觉得有这样的打击,因为该赚钱的企业还是会赚钱,只不过赚得少点,经济学家其实也就讨论了都是2%的增长还是5%的增长,2%以下就叫衰退了,5%还行,也许对企业来说根本不是生存或者死亡的问题,而是增长快或者慢的,问题对社会是一个增长率的问题,中国有很多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假如没有足够高的增长率就会有很大就业的问题。我不是宏观经济学家,但是我个人直觉告诉我,我们全世界很多政府现在都比1930年代那个政府,对处理危机,经验、理论各方面都丰富多了,而且全球经济比那个时候更牢固。我个人直觉告诉我,我们不会像世界经济大萧条那样子的现象出现。另外,不仅华尔街看上去多么不好,多么不景气,华尔街经济市场都是周期型的,我们这回到纽约美林董事主席蒋•范德先生也说到这一点,现在是一个周期,再等几年能恢复过来,从长远来看能赚钱盈利的模式是有发展空间的。
问:金融市场几年能恢复?
黄明:我觉得给两年时间应该差不多,但很难预测。
问:这两年会对世界经济有多大的影响,是停滞吗?
黄明:会使得我们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非常大,两年不能恢复就是一个担忧,我说到两年不知道多长时间,但是真得花两年又可以畅通无阻融资的话,那我们的问题就非常大了。因为有两年融不了资对企业影响非常大的。
问:黄教授,今天我们的主题讨论的是“华尔街危机的传播”,也想跟你探讨两个传播的问题,目前华尔街危机已经逐渐被大家认识到,我个人认为围绕着两个纬度在传播,一个纬度是围绕着金融市场构成层级在传播,比如一开始是购买了MBS、CDO这些机构,进而传递创造MBS、CDO大行业,传导到商业银行,下一步传导到因为市场影响萎缩的实体经济。另外,经济市场的地域在传播,从美国到欧洲,下一步会蔓延到亚洲,两个纬度。我第一个问题在金融市场层级上,下一步如果传导到企业,传导到实体经济,它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会是什么?尤其这两一年看到欧洲和美洲资本市场起稳,这个起稳会维持多长时间,会不会因为企业发生变化,而导致企业票据市场、股市进一步动荡,在未来两三个月是什么表现。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从地域上从美国到欧洲大家看到了,下一步会不会到亚洲,会不会引起新一轮亚洲的金融危机?谢谢。
黄明:第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影响,我个人认为都看到华尔街股票大跌,我不断想找一些企业,这些企业面对消费者,需要不断资金投入,有现金稳定流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另外的企业会靠整个资本市场的杠杆融资起作用。我举一个例子,通用电器一半业务都是基本上金融公司,金融公司是一个金融机构,依赖于资本市场的票据发行融资,然后做很多贷款等等之类的,那么通用电器我们知道它的股价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我觉得把企业来分类,越依赖资本市场的企业受影响就越大,而不依赖资本市场的企业,而且购买者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的话,这一类的企业我觉得能够受到的影响就应该小一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地域的传播来说到亚洲,我手头没有太多的数据,但是我感觉其实亚洲也因为他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没有美国在衍生产品的创新等等方面没有做过头,比方韩国,韩国这边的影响,当然我只靠直觉以及我对衍生产品市场的了解,影响还不是特别大。但是假如你要是某些亚洲国家在衍生产品方面或者说比较复杂的产品方面,用得比较多的话,那影响就会大一点。说到这儿,我应该说一下,也许是1998年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很多国家金融体系,这个杠杆高度以及他的负债方面都谨慎多了,所以亚洲这次还真是影响不是特别大,我不认为这个传播是随着时间慢慢会出来的,该损失很多机构已经损失了不少,假如这个时候尤其是金融机构非常明显的丁市的,得不断面临抵押和压力的,假如现在还没有出巨大的问题,随着市场逐渐稳定,我觉得我们传到亚洲的可能性,我只能靠直觉来判断,还是应该来说比较有限的。
问:教授我谈谈我的看法,您给评判一下。应该说这次的金融危机跟1929年最大的不同,是因为实体经济附着在虚拟经济表现形式上的传播,所以它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要远远大于1929年那一次。那么从目前来看,我个人认为资本市场还没有起稳,尽管几大银行救市,但只能维持目前对大的投行和杠杆比较高的商业银行股权销售,接下来会导致杠杆非常多的企业票据发行,会导致以前发行的企业债,可能一部分企业无法偿还,接着带来新的一轮资本市场的恐慌,这是我对这一纬度的看法。关于亚洲金融危机,我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三个要素,第一个进入市场的波动,第二个外来资本市场的依赖,第三个大的游资,三个点诱发了1997年金融危机,目前来看这三点在亚洲是存在的,第一个外部贸易的环境变化,亚洲出口市场在萎缩,这是第一。第二,一部分国家比如韩国提到杠杆率非常高,目前韩国的杠杆率达到94%,第三国际游资,现在大的游资,可能诱发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想听听您的观点。
黄明:我不是金融学家,对数字没有研究,我只是说假如亚洲,你刚才说到很多渠道是逐渐逐渐通过实体经济反馈回来影响亚洲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那这个还得看实体经济怎么样演绎下面几年。这个我觉得比较难预测的。但是就现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对现有的亚洲金融机构的影响已经体现出来还是蛮有限的,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对亚洲金融经济的冲击,我觉得对韩国等等依赖出口的国家冲击还是蛮大的,这个冲击是不是反过来对他们金融机构有很大影响,我们还得看下面几年。我个人认为,我永远不同意我觉得不会比1929年、1930年传播的深度那么大。
问:这次我们去华尔街的时候,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存根暴露的时机,刚才您提到证券行业向美国学习了二十年时间,这个问题当时和美林CEO江森先生探讨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是处在经济周期底部来做的简单的解释。那么当时在华尔街的时候,我正好是两大高盛商业银行和摩根斯坦利出来不久,那个时候我心情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按照向美国学习的逻辑,对下一步中国独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发展是什么,会成为业绩争议的话题,目前我们看到这样的争议也已经出现了,但是我感觉到虽然我们这些年在学美国,但是我们实际上学美国不是完全学美国,而是根据国际经验,有很多欧洲,包括其他发达市场的经验一样在学,包括国内监管部门一个监管的尺度和标准是比较严的。另外,证券公司实行动态结构为标准的模型,实际上把杠杆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基本上有多少钱做多少钱,这样一个监管要求带来对证券行业注资大幅度的增加。就感觉到我们国内证券公司和美国投行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您对下一步证券行业,独立的证券公司这样一种模式,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您有什么评价?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