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平安股份该反思。 中新社发 唐志顺 作
|
漫画:平安股份该反思。 中新社发 唐志顺 作
|
尽管保险公司以稳健的投资风格著称,但在面临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时,中国的保险公司也难独善其身,而受此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一向高举高打的中国平安。
10月5日,在海外投资浪潮里担任“急先锋”角色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318 SH)宣布,将在三季度财报中对于富通银行的239亿元投资计提157亿元的坏账准备。
至此,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华民预计,公司第三季度将出现每股收益亏损0.8元~1元。这意味着该笔投资的损失率超过65%,比平安保险2007年全年的净利润(155.81亿元)还要多。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平安保险面临的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子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和对海外投资的资金来源,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
集团偿付标准是否该高于子公司?
早在今年4月,中国平安与富通集团签署协议,平安集团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集团下属资产管理公司50%。分析人士认为,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及状况,估计成交的先决条件无法完全满足,这宗交易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告吹”。否则,损失也许要达到200亿。
据了解,对富通银行进行投资的是平安集团下属的平安人寿。但作为平安集团控股99%的子公司,其损益合并进平安集团的报表中。
回想起更早些时,江湖上对于中国平安今年1月份1600亿巨额再融资用于海外大规模战略投资的传闻,不由让人惊出一身冷汗。中央财大一位老师认为,如果当时证监会批准平安的巨额融资计划,那么将募集资金用于海外投资,至今不知还要产生多少浮亏?
那么,向来备受垂青的中国平安是否会为此逃过一劫而心存感激了?
10月6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强调,公司从去年11月至今对富通集团股票的总投资成本为人民币238.74亿元,此次计提减值准备后,公司资本金保持充足,财务基础稳固,偿付能力仍将保持在300%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各业务单位的发展需求。并说:“具体损失不做预估,以公司财报为准。”
但会计专业人士在对平安相关财报做出分析测算后,发现根据2008年中报,平安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已从2007年末的287.9%急跌至121.3%。由此可见,平安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迫近100%的监管红线。
相关分析也表明,偿付能力比平安人寿更差的平安财险上半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也由去年末的181.6%急速下降至111.8%,逼近保监会关于100%偿付能力标准警戒线。不久前保监会完成征求意见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进行过分类,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上保险公司属正常类公司,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将被列入“关注类”,在100%以下的则被亮起偿付风险“黄灯”。
至此,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已由“正常”滑向“关注类”,下个年报或中报,平安的保险业务会亮起“黄灯”吗?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中国平安内部人士,均称“300%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是指中国平安集团,这是根据保监会对保险集团偿付能力测算办法计算得来”。中国平安证券代表周强对记者表示,“平安主要资本集中在集团,IPO以及香港上市募集资金主要集中在集团,集团的资金相当充足。”
既然资本主要集中在集团,那么保监会对集团偿付能力监管的安全线是多少?与寿险有限公司有何区别?记者采访多位行业分析师均表示不是很清楚。问到平安的内部人士,对方也不能确认保监会对集团和子公司的标准是否一样。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致电保监会相关人士,对方确认对于集团的监管安全线也是100%。具体计算方法参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4号:保险集团》。
那么,按照保监会解释,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符合要求。但平安集团的偿付标准是否该和子公司一致,业内人士发出了不同见解。上海会计学院一位老师认为,平安集团与子公司的关系犹如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拨备要求和商业银行对客户的风险防范要求不一样,前者高于后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