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包括上海市国资委在内的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
随后的9月3日,上海市新闻办就《若干意见》相关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们要把此次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放在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来思考和谋划。”
“行动指南”:“两个原则、一个目标”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其实是两回事,国资改革是体制上的改革,侧重于战略性布局;而国企改革则强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杨国雄如是说。
从目前《若干意见》所披露的内容来看,这是一份综合性的既涉及到国资改革,又涉及到国企改革的“行动指南”,并被认为已经“就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可操作的、又有阶段性目标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为了使得《若干意见》能够“更为有用”、“更符合实际”,今年以来,上海市委14次重点调研、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都把国资、国企改革列为一项重要工作。
截至2007年底,上海国有资产总量是1022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7264亿元,非经营性2958亿元,国有资产GDP为3104亿元,约占上海市GDP总额12001.16亿元的四分之一,每年缴纳各项税金约730亿元。
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上海国资委将如何决断推进改革呢?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上海国资改革中,“开放性”和“市场化”的提法被确认为此次国资国企改革的两大原则,而“打造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被确认为一大目标。
其实,早在2003年,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伊始,就曾提出了争取在3年内完成上海国企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工作的改革目标。在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的成立正是这一改革的产物。
此次《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动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本市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而这一系列动作,被业内人士视为此前一轮国资改革“开放性”和“市场化”的延续。
不过,在2003年当时那一轮的国资改革中“大企业集团”目标似乎被简单地理解为“规模化整合”。于是,像百联集团、锦江集团等一些国资庞然大物应运而生。
此后,不少人认为“大而无力”成了这些企业的此后通病。其中,百联集团的“大企业集团”式重组曾一度被认为上海国资“行政主导”过重,而出现的并不成功的案例典型。因为通过重组,虽然百联集团在商业领域成为了规模全国第一的航母,但是其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内部恶性竞争的事实,让此次改革的重点不再侧重于“大企业集团”而在于“有竞争力”。
行动目标:五年内将缩编至30至35家
今年8月,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在一次《上海国企国资改革战略和国资监管的方式与重点》的报告中表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虽取得不少成绩,但依然存在着国资布局过散、资产经营效率不高、企业主业不突出等问题。
长久以来,“主业不突出”就无法“打造竞争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国资委。2003年,在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之初,由国资委出资监管的企业业务之多,被形容为“上到原子弹、下到茶叶蛋,都有上海国资”。
截至2007年年底,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0余家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总量3980亿元,涉及行业仍然达到79个。其中,有近11%的资产散布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有的集团经营业务涉及20~30个行业。
如果按照《若干意见》顺利实施,这样的局面可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若干意见》指出,根据国资布局结构调整的要求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明确产业类企业(集团)的主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
杨国雄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此次国资国企改革)总体想法就是按照城市功能的布局,下一步要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努力把重组向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先导性产业集中。”
据悉,上海国资委已经明确了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主业范围,其中包括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百联集团等多个支柱行业的领军集团,而他们恰好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与杨国雄所提相符。
目前,上海国资委对其监管的主要国有企业都基本完成了主业目录的制定和发放,共有41家。而上海国资企业共有47家,但这一数字在未来五年可能瘦身四分之一。
杨国雄透露:“在此前召开的有关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会议上,市领导在几次会议上都谈到,不要有指标、但是要有目标。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央企三到五年时间缩编到80到100家的要求做参照,目前上海国资47家中,未来按照《若干意见》,除某些经营性资产要划到国资委监管之外,三到五年之后,上海国资企业将重组到30至35家。”
上海国资委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除了要突出主业、经营业绩要好等作为“加减法”标准之外,还要考虑在开放性重组中,是否能够实现产业链重组优势,能否发挥协同效应。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