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由生存型社会步入到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改革发展的目标也要随之变化,下一步改革至少有三大任务:以市场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和以有效的公共治理促进政治文明。
适应改革环境的新变化,在改革的优先顺序安排上,短期内主要是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中期内改革主要是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长期内改革主要是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实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务院享受“政府补贴专家”。致力于经济改革问题与经济政策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转轨经济理论与政策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都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相联系。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的发展方式尚未实质性破题。在这个特定时期,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为此,我们在系统总结30年改革经验的同时,需要依据变化的现实,研究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与改革的目标选择
1、我国已步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根据30年来我国宏观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判断,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
其中,生存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温饱问题。而发展型社会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其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
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社会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五个方面指标,我们可以判断我国在本世纪初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这与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判断相一致。
2、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变化有三大突出特点。
(1)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与市场化改革同步。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升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是一致的。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国,我国社会阶段的提升来源于市场化改革所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
(2)社会发展阶段变化与国际化进程相适应。30年来,我国已经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转变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作为实行传统计划经济的大国,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必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3)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伴随社会转型。我国既是经济转轨的大国,也是社会转型的大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复杂情况。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社会转型全面加快。其突出特点是:空前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革;利益主体分化和利益冲突增多;简单的社会结构演变为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
3、新阶段改革目标的选择。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也应作出新的选择。
(1)改革要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进入发展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对改革发展提出的基本需求是: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人的公平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改革要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把重点从扩大投资转移到创造社会需求上来,并由此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看,如果不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找到宏观经济稳定的体制机制是很困难的。
(3)改革要促进社会进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全面增强。
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利益协调与利益结构调整;公民社会的有序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根柱子:政府、市场、社会。为此,要推动公民社会发展,让公民和社会组织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应当在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公民社会有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是30年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阶段改革发展的重要背景。这个过渡既带有“转轨中发展”的特点,也带有“发展中转轨”的色彩。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许多问题,需要结合这个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变迁来思考和分析。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