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关于房贷“断供”的讨论竟然充斥街巷,这本是个全无意义的伪问题。
“断供”起因据说是因为房价下跌。有买房人核算成本,觉得慨然“断供”符合自身利益。这引起了专家的兴趣和恐惧,言称银行当引以为戒。于是,专家的“满嘴跑火车”间接帮了开发商,后者欣然觉得这对当前房价也能形成一定“政策支撑”……显见,这其实是个以投资者个人耍赖发端,以专家“纯理论”忽悠将问题扩大,最终将极大有利于开发商利益的逻辑圈套。
一个讨论命题在社会范围内公示是否有意义,判断依据在于它是否足够大众。可关于“断供”的讨论却和大众利益毫无关系。
投资者买房投机,目的是个人获利博差价。觉得买入的房子价格要跌,进行“止损”,这是个人抉择。“断供”之后,有信用记录污点,有个人资金亏损,都是纯个人事务,无关他人利益。
银行给投资者融资,目的是得到房贷利差收益。放贷前有首付资金要求,放贷后有分期付款约定。一旦“断供”,还有资产处置程序。银行内部那套资产保全流程,严谨得超过不少人的想象力。即使个别银行房贷比例较大,也有风险拨备等后招,非利益关联方实在没必要瞎操心。
开发商卖房子挣钱,炒地皮牟利,这是它们的本职工作。无论是按揭贷款还是一笔缴清,开发商卖出房子就拿到房款,“断供”不“断供”和卖方没有关系。即使大面积“断供”可能间接影响地产市场信心,也不是什么大事。谁都明白,搞开发也不是一个包赚不赔的行当,开发商此前也有项目烂尾、卷款消失等若干常用套路时刻准备着。
如果不是银行、地产等上市公司股东,“断供”这件事情和民众主体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必要非忽悠得“断供”已成“风潮”,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一般?
导致小众话题泛大众化的背后驱动力在于以小众利益大众化为饵,让普罗大众产生广泛的紧张感,从而对形势产生误判,并进而利用“大辩论”方式,顺利衍生出有利于操纵讨论的利益群体。反正发声管道不属于沉默的多数,只要某利益群体玩弄一把“左右互博”,轻松可以得到民意不允许楼价下跌这一结论。这较之以前赤裸裸地运作暗箱政策,野蛮地以“市场”、“接轨”等名义进行剥夺,实在高级得多,也文质彬彬得多。但这种以话题为由头,以忧国忧民为姿态,以利润和利益为根本诉求的牟利本质依然不变。
“断供”真的会对社群产生压力吗?至少目前,尚看不到明显迹象。炒楼是个人的事,坏账是银行的事,销售不畅是开发商的事。此外,在7月25日,深圳银监局还告诉我们,该市个人房贷不良贷款“双降”趋势在继续,不良贷款余额为13.85亿元,比年初减少0.73亿元;不良贷款率0.63%,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很明显,所谓“断供”根本是个忽悠大众的事。
□沈洪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员)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