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80年代,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之下,1988-1989年,CPI增速曾一度达到18%,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须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化工产品。
其中,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元,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严格压缩投资规模,并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这些强硬的措施抑制了需求,1990年CPI增幅下降到3.1%。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现象再次出现,引发了一轮较严重的通货膨胀,CPI也一路走高,其中1994年CPI猛增至24.1%,创下历史最高点,从1993年开始国家推出了一系列调控措施,1996年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物价指数下降;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控下,CPI从1997到2002年一直保持负增长,之后经济形势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每次CPI出现变化,都是市场经济的一次周期性调整,同时调整之后又将使经济态势进入一个更合理、健康的增长区间。
其实过份的担忧和乐观,都往往是我们对于事实的把握不够准确而导致的,二季度数据出台后,国际投行和风险投资商们都给出了肯定的评价,但市场信心的问题,目前也在引起相关专家的重视。
记者:“那么除了数据指标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信心的指数,您觉得这两个哪个更重要?”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现在对我们国家内部来讲,应该来讲信心更重要,实际上从股市、楼市,民众的信心角度可以看出来这一点,在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其实没有出太大问题,其实CPI比以前几年高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股市A股从高位回落将近60%,大家知道越南出现了经济危机,美国也出现了自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出了这么大问题,它股市都没跌那么多,那么我们自己在整个经济环境运行没有出大问题上,股市居然跌了这么多,在我们看来,这种跌势不完全是反映基本层面,应该来讲信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
记者:“有人说88年和94年中国经济也出现过一些严重的情况,那个时候人们并没有特别悲观,最近出现了一些情况,为什么人们就悲观的人比较多?”
龚方雄:“80年代、90年代那种通胀比,大家知道那时候的通胀都是双位数,接近20%,那么现在我们的通货膨胀2月见顶的话,8.7%,仍然是单位数运行,而且现在的通货膨胀不是一个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一个供给的因素和全球的因素,尤其是原油期货市场,引发的原油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一种通胀的压力,所以这些因素实际上都不是我们经济运行本身或者结构存在着什么很大的问题所造成一个通胀,我们对这个问题不需要恐慌,我们的民意GDP的成长是18%左右,民意GDP成长18%左右,通货膨胀7%,差不多是民意GDP成长的1/3,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好的。”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