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实施一个多月了,有偿收费似乎并没有完全遏制住人们对塑料袋的依赖程度。与此相伴的是消费者的一系列困惑:在“限塑令”政策里,为什么只规定了消费者的环保责任,却没有商家的一点责任?为什么不令商家出售布袋子或是不产生白色污染的其他替代品,却偏偏允许他们向消费者提供同样会产生白色污染的有偿塑料袋呢?
消费者的这些看法和抱怨,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同。他们认为,应该对“限塑令”进行补充和完善,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对于公众提出的不公平问题、环保责任“转嫁”等问题,监管部门应该给予正面回答。
“服务员,埋单。”
“塑料袋两毛一个。”
“凭什么收钱?只有超市、农贸市场才能收钱。”
服务员无语,不耐烦地拿出只能勉强装下一个餐盒大小的塑料袋,递给了要求打包的一个食客。
这是7月6日记者在北京南城某餐馆看到的一个场景。
几天前,在北京望京某服装商场,消费者李女士遭遇了更为尴尬的一幕:在某品牌店里,她为儿子买了一条裤子。交完钱,回来取裤子,售货小组将裤子折了几下就交给了李女士。李女士一脸愕然:品牌专卖店既不提供免费纸袋,又没有收费塑料袋可买。无奈,李女士只得抱着裤子回家。
事实上,面对“限塑令”开出的商家不得提供免费塑料袋的规定,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在各打各的主意。而真正令人担忧的,则是国家的限塑政策会否遭遇“流产”?
消费者困惑之一 将环保责任推给消费者显失公平
“买塑料袋吗?”在超市购物交钱时,收银员通常都会这样问上一句。
“6月1日起限塑令实施以来,我曾在北京的华联、京客隆、家乐福、华堂等多个连锁超市做过观察。我发现,虽然塑料袋实行了有偿使用,但各超市使用的塑料袋数量并没有想象的少。”一位多年从事民间环保工作的志愿者告诉记者,据她对北京各超市收银员的调查,购买塑料袋与自带袋子的顾客差不多各占一半。
“‘限塑令’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通过收费来降低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以达到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这位民间环保志愿者认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偿收费似乎并没有完全遏制住人们对塑料袋的依赖程度。
一位年轻白领告诉记者,他每天工作非常忙碌,通常都是下班时顺便到超市买菜,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装回家。“并不是我不支持国家的限塑政策,关键是工作太忙,每天早晨出门时还要想着带个袋子,对于我来说,实在太难了。”他说,你别看眼下一些大妈们舍不得花几毛买个塑料袋,过不了多长时间,她们也会不在乎这几毛钱的。他的理论是,“限塑令”好是好,但是它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如果仅仅是不便,我们都能理解,慢慢的也能克服。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是,限塑令政策本身存在着不公平,有将限塑环保责任转嫁给消费者的嫌疑。”在采访过程中,许多消费者都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以前,商家免费提供塑料袋,是其自愿将利润中的极少一部分让利给消费者,这也可以认为是商家吸引顾客的一个手段。”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消费者认为,在“限塑令”政策里,非但看不到商家的责任,反而将商家自愿给消费者的这一点点小利给取消了。他们认为,政策强制有偿使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让商家名正言顺地多赚了一份塑料袋钱,而老百姓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额外负担。
有调查显示,在1786名参与调查者中,50.4%的人认为,环保的成本不应该仅仅由消费者来承担。
消费者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共政策应该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消费者使用普通塑料袋固然要为相应的环境损害埋单,但购买塑料袋的商家、生产塑料袋的厂家,他们是不是也该分担其所应该承担的环保份额呢?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