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经济埋下的定时炸弹”到脱胎换骨受到全球瞩目,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6日召开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学术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评价银行业的改革说:“迄今为止,改革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促进了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深化,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针对银行业改革,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昨天,针对目前的热点问题,来自业界和学界的多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声音是在所难免的,但讨论各种问题,必须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及改革之初的历史背景。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银行业更稳健更安全。
热点1“贱卖论”根本不成立
随着美国银行出售建行股份,市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导致了中资银行资产贱卖的声音再次响起。专家们在对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后,得出的结论是:“贱卖”论根本不成立。
仅以入股价格计算,据了解,在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外资股东的入股价格高于同期入股的中方股东。四家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改制时,代表国家出资的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中建投以及其他国有发起人股东均以每股1元的价格入股,而战略投资者入股价格最高的是汇丰银行,当时其以1.76倍市净率入股交行,最低的美国银行入股建行价格也达到1.15倍市净率。这一价格,远远高过国有股东。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指出,不仅价格不便宜,而且战略投资者入股还有严格的持股锁定期限制。根据要求,战略投资者持股锁定期必须达到至少三年,且无法对四家银行进行控股。同时,由于锁定期长,有助于维护上市之后的股价稳定。不过,战略投资者却承担了由此带来的未来股价下跌的风险。因此,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不仅是考虑投资收益,还要与四家银行进行长期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共同承担四家银行经营中的长期风险。
由于国有银行在改革前资产质量较差,因此,在改革之初,境内外机构并不看好我国银行业,苏格兰皇家银行计划入股中行的信息披露后,其股价的下跌幅度甚至达到15%。几家中资银行在寻求境内战略投资者时也屡屡碰壁。交行2003年7月中旬陆续与8家潜在机构投资者进行了沟通,但只有汇丰银行和另一家机构提交了正式文件。
不可否认的是,在四家银行上市后,战略投资者获得了一定的账面收益,但收益最大的还是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东。据建行统计,大体上建行每赚10元,国家得到的收益是8.5元,按去年末股价计算,国有股权益比4年前注资时增加5.25倍。
而四家银行改革之初,国家注资共6666.2亿元人民币,以2007年12月底股价计算,国有股权总市值达43733.9亿元人民币,比注资增长了6.6倍;是改革时国家花费的财务重组成本11791.2亿元的3.7倍。此外,自2004年股改到2007年底,国有股东分红总额达1833.9亿元人民币,总回报率达27.5%,按2.5年计算,年均回报率为11%。通过增值及分红,国有股权价值比改革之初增长了约7倍,远远高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收益。
热点2 开放未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不少人对于开放过程中可能形成的金融安全隐患产生了担忧。不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迄今为止,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没有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和危机。但是他认为,在接下去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05个国家的统计,2005年末外资银行占国内银行总资产的平均比例为3%,东欧地区占比较高,外资银行总资产达到其国内银行总资产的58%,占比较低的东亚和大洋洲合计为6%,而我国仅为2.44%。
杨再平指出,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增强本国银行的国际生存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保持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伴随着对外开放,本国银行与国际领先银行的生存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差距逐步缩小,直至最终能与国际同行比肩而立,到那时,就更稳健、更安全了。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