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今年以来屡创新高的物价涨幅,终于在5月迎来掉头回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2007年同期上涨7.7%,较4月份大幅下降0.4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6月19日深夜,北京部分司机获悉成品油调价消息后,赶在20日凌晨零点前在加油站排起“长龙”加油。当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
2008年6月13日,今年以来屡创新高的物价涨幅,终于在5月迎来掉头回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2007年同期上涨7.7%,较4月份大幅下降0.4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6月19日深夜,北京部分司机获悉成品油调价消息后,赶在20日凌晨零点前在加油站排起“长龙”加油。当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
(编者按:二00八年,在预期的奥运年、改革年、民生年的同时,年初雪灾、年中震灾,以及正在肆虐南方的洪灾接踵而至;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国际油价高企等外部因素,都给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难度。棋近中盘,本社特推出“年中经济观察”系列稿件,透视中国经济的焦点热点, 希请垂注。)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三日电 题:中国经济:探寻新的攻守平衡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时至年中,中国经济学界围绕通货膨胀的讨论,依然需要耗费长长的篇幅。尽管并不情愿,但曾经“高增长、低通胀”的好时光,如今似乎已近“墨迹”风干。
在高通胀阴云未散之际,嗅觉敏感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趋冷的担心则已开始浮现。他们讨论的分贝,正随着陆续更新的经济数据逐级提高,并已渐渐盖过他们此前对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
“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由此成了经济学家报告中提纲挈领的语句。与中国经济绝缘已久的“滞胀”二字亦开始挂在外部观察家的嘴边,一向出手敏捷的央行则悄然将“防过热”的字眼从货币执行政策报告中删去。部分舆论已然警觉地发现,多重不确定因素交集中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向下的危险”。
接踵而至的天灾是中国经济强健躯体上的“微创”。年初的雪灾、年中的震灾,以及肆虐南方的洪灾,加之趋冷特征明显的楼市和急速下跌的股市,均在中国经济原本晴朗的天空上,布上一缕缕阴沉的乌云。
“晴间多云”的中国经济绝不仅仅面对来自内在的考验。
尚未见顶的国际高油价,步调放缓的全球经济,输入型通货膨胀,越南金融危机以及令华尔街闻之色变的美国次贷危机,都在争先恐后地在中国经济运行轨道上,打下不确定的符号。
内外不确定因素交错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前路并非花丛锦簇。
本月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五月CPI涨幅七点七的数据,并未让调控层露出久违的笑容,而最近国内油电价格的大幅调高,无疑对已经高企的通胀再度加码,而高高在上的通胀数据对消费的制约自不待言。
五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百分之八点二的涨幅新高,则难免对投资形成挤压,近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亦在为中国经济的趋冷作出注脚。曾经倚重一时的出口,则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语境中,添加着越来越多的变数。
中国经济出现的“微妙”变化,不仅被经济学家迅速捕捉,亦在步履放缓的“三驾马车”上找到标点。
尽管眼下的中国经济,可能需要面对从“周期性繁荣”到“周期性调整”的布景转换,但只要“转轨”有道,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完全可以避免。
在医通胀和治趋冷之间,找到新的攻守平衡,尤为重要。
在货币政策上,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甄别运用;在财政政策上,放眼优化经济结构。保持调控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宜应为之。调控善用新思维,向下的危险便并不狰狞可怕,中国经济延续更长的增长周期亦可期待。(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