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之后如何大立?时间就是一切。早在地震发生后数天,有关部门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酝酿和思索。
5月15日深夜,四川省发改委组织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工作。四川省政府称,在统计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后,5月底就将公布正式重建计划;5月20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将“特急”的红头文件——《关于编制“5·12”特大地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紧急通知》火线递至省内各市级政府、省直属部门一把手的案头;5月21日,国务院宣布,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5月23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
至此,满载希冀的产业重建和重新布局的大船已经整装待航,破立之间,孕育着新的希望……
震灾损失
部分产业遭受重创
尽管再过几天,灾后重建的蓝图就有定案;但是目前,摆在重建单位面前的仍是一片待整河山。
四川省今年曾提出要大力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
然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令规划中的这些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受损。据不完全统计,震灾已造成四川化工行业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给电力行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则超过70亿元。作为全国重装制造重镇,德阳在此次地震中的受灾工业企业达1400多家,机械损失超过100万台,其中绵竹的工业几乎全部瘫痪。据德阳市政府的数据,这次地震给该市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四川旅游业更在此次地震中遭遇沉重打击。据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介绍,此次地震估计旅游业直接损失已超500亿元,尤其是受灾区的景区损失惨重。损失重大的还有房地产和电子信息这两大产业。当地的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虽也受创,但程度相对较轻。
当然,也有一些产业在受到影响的同时,得到一定的发展机会,水泥产业、消费品零售行业,都是既有直接、间接损失,也有重建可能带来潜在需求的产业。
总体来看,部分经济学家预计,汶川大地震给四川及周边地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元,其中,除个人财产外,还包括灾区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带。面对这样一个产业重建大盘,四川乃至中国,应给出怎样的答案?
重建规划
在原有基础上升级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四川在考虑产业布局时首先应避免太分散,因分散会导致效率降低。同时,四川应注意结合每个地区的自然特点和优势进行发展,“比如,在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地区,是否适合发展这么多大产业就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此外,他认为当地对人口布局方面也应该有所调整。如有的地区老龄化人口较多,是不是可以考虑将这些人口疏散出去。“另外,发展产业时应重视产业对于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尽量避免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上马。”在左学金看来,类似冶金这类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应尽量避免。“最后,在产业布局时应该有合理的规划,尽可能组织专家论证,慎重考虑。”左学金说。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官员和专家都提出,四川应借灾后重建之机实现产业升级。比如,原四川省化工厅厅长刘资甫就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在旧设备损毁的前提下,应该在重建中提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含量,把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纳入到灾后重建中来,而不是“复原一个已运行了二三十年的装置。”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巨峰在27日举行的会议上也指出,重建规划不是“克隆过去”,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体现前瞻性。同时,规划也要符合实际,不能脱离发展阶段。规划内容要全面,不能有漏项。
左学金则认为,产业升级要和当地的资源禀赋相结合。例如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就要注意是否具有相应的研发力量,是否具备相应的人才和硬件设施。“根据四川的条件,实际上除了国防外,我认为不太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的匮乏,且相应设备和高校资源的支持也少。”
“因此,我认为实现四川的产业升级首先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及是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其次,应考虑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如能否增加就业、能否有利群众生活等;最后,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发展。”他表示。
重建重点
要解决深层次问题
在实现产业优化布局和升级的同时,专家认为灾后重建还应该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例如,针对目前沿海和内地经济差距增大、产业结构失衡,可以通过这次重建找出适合四川发展的模式,在当地重建新农村。
“四川这次灾后重建,不仅要保障人民群众重新建设家园,将他们的生活恢复到正常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四川准备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告诉上海证券报,“现在应当利用好这次灾后重建的机会,解决以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其中,首要问题就是三农。“这次重建要注意结合我国三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农村都市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孙立坚说。他建议通过政府财政优惠、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自动化,保障粮食生产。
其次,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孙立坚建议政府应将灾后重建的重点放在扶持社会福利和教育上,而不能仅仅把目标盯在解决生存需求上。不能忽视产业转型、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的重要性。
最后,在重建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民企和外企的作用。“毕竟相比企业,政府离市场更远,其市场敏感性也不如企业。因此,政府不应过多插手干预市场,而只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对政府来说,重点还在于保障社会福利和发展教育事业。”
“总之,应利用好这次重建的时机,通过加强农村城市化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继而保证中国企业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也能高效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孙立坚最后说。(记者 陈其珏)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