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
本报记者 谢卫群
5月10日,2008“陆家嘴论坛”闭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坛开幕之前,领导小组就先期举行第一次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这一举动意味深长,这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开始更加注重国际化建设,以不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瞄准市场化和国际化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党中央对上海的希望和要求。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国家级金融市场体系,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
目前,上海已有金融机构总数突破730多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超过360家,获批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2家设在上海。
与此同时,上海成为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交额占全国的2/3,在全国直接融资总额中的比重超过90%,期货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66%。
虽然如此,上海还是清楚地意识到:与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金融人才严重缺乏,市场的规模还是过小,交易品种仍偏少,还不能提供许多国际性金融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对外开放还不够,在主要金融商品定价上还缺乏国际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迫切需要在市场化和国际化上寻求突破。上海市市长韩正说:“推进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更需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这或许就是上海躬身求教的真实动因。
在上海,又不在上海
为了实现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早在去年,上海就提出聚焦陆家嘴金融城,使其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上海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
去年,上海组建了推进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邀请了上海之外的专家、官员参与。
在这次陆家嘴论坛上,除了规定议程,韩正市长特别向国际咨询委员请教两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吸引金融人才?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此前,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与记者畅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他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上海”,“又不在上海”。所谓在上海,是以上海冠名,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人物在上海的集中度较高。但中心的受益者更多又不在上海,因为机构是来自国内外的,服务的对象也是国内外的。他强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一定要有从全国看上海的角度,发挥上海这个金融市场窗口服务全国的作用。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