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月,沪深股市遭遇了“强寒流”。上证综指当月下跌20.14%,创下了1995年以来的最大月跌幅。从去年10月的高点算起,沪综指的最大跌幅已超过45%。对于半年前还沉浸在牛市喜悦里的投资者来说,连续性的下跌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
股指犹如“过山车”
□两年内涨幅超过500%,不到半年又跌幅近半
打开股市近几年来的走势图,跌宕起伏如同坐过山车。上证综指从2005年6月的低点998点,两年内一路上涨至去年10月的6124点,涨幅超过500%;然后又连续下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跌幅近半。
与前几年相比,尽管A股市场的规模已迅速扩大,基础建设也更加完善,然而其大幅振荡的格局似乎并未改变。上证综指在2001年牛市见顶后,也曾出现连续性下跌,但在随后的8个月内,最大跌幅也没有超过40%。再与成熟股市进行横向比较,我们会发现,美国的宏观经济在这半年内经历了更多的冲击,但美国股市从最高点算起的最大跌幅也仅15%,振荡幅度远小于A股市场。
从单日的波动看,同样体现出剧烈振荡的特征。据统计,去年上证综指日振幅高于2%的交易日达86天,占全部交易日的1/3。今年3月的21个交易日里,上证综指单日振幅超过3%的竟达17天,其中最大单日振幅超过9%。
基金为何未成“稳定器”
□资产规模膨胀、缺少风险对冲工具、制度设计缺陷
3月31日,在海通证券北京光华路营业部,基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去年2月买了一只基金,一度赚了不少钱。但今年开始却不断缩水,3月初,她没等分红就赎回了。“趁着还赚钱赶紧抽身,不然再跌下去就要亏本了。”
与陈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基民不在少数。建行北京朝阳区红庙储蓄所大堂经理李先生说,现在买基金的人远没有去年多。去年卖基金的窗口门庭若市,现在虽然没有出现大量赎回,但赎回的人还是比去年多了不少。
近两年,沪深股市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与大盘蓝筹股一起迅速发展。人们曾经期望,基金与蓝筹能够成为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然而实际情况却与预期不同。去年6月以后,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带领指数不断创出新高;今年以来,基金重仓股却又成了杀跌的主力军。
基金资产规模在短期内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蓝筹泡沫”。2007年年初,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不足1万亿元,年末却已超过3万亿元。手握巨资的基金投资目标有限,往往扎堆买蓝筹股。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分析,股市上涨的时候,购买基金的人不断,大家都争夺大盘股,引起股市暴涨;股市下跌后,基民开始赎回,基金不得不抛售股票,以致股市越跌越低,这其中存在着恶性循环。
基金缺少风险对冲工具也是其杀跌的一大原因。正是由于缺少风险对冲工具,在下跌市道中,基金为回避系统性风险,不得不卖出股票。正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所言,驾驶汽车不仅要有前进挡,还要有刹车挡和倒车挡。国外成熟市场有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为市场提供多空双向交易机制,将大波动化为小波动。我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投资者只有在股市上涨时才能赚钱,从而形成一致的推动市场上行的力量。但当估值水平过高时,市场便难以支撑持续上涨,往往出现大幅下跌。
基金的制度设计也存在一些缺陷。有市场人士分析,4月上旬是基金集中分红的时间,为了能有充足的现金用于分红,基金不得不在短期内兑现大量股票。这样的共振效应也给市场带来较大压力。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