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漫画:期盼救市 望眼欲穿 中新社发 唐志顺 作
|
股市漫画:期盼救市 望眼欲穿 中新社发 唐志顺 作
|
慢牛为什么变快牛?
《第一财经日报》:预期中的慢牛为什么变成了快牛?当大多数人认为泡沫产生的时候,政府有没有必要干预股市以降低非理性?既然认为“5•30”调印花税是调控市场的手段之一,那么现在是否需要再采取这种手段?
华生:首先,包括十七大、奥运在内的很多重大事件使得人们有强烈的预期,当然主要是2006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盈利爆发性增长,净利润超60%的增长,各路资金纷纷进场,赚钱效应吸引各路资金继续进场,这就形成了循环,造成了慢牛到快牛。
制度缺陷是存在的,资金多的时候,供给没有完全同步跟上,流通股比例太少。政府当时采取的措施方向是正确的,不断向投资者提示风险。监管者对方向的判断是很准确的,比当时很多专家都理性多了,有些人鼓吹十年黄金牛市,万点可期,监管者则没那么狂热,而是采取了干预措施,这都是很正确的。比如印花税调到千分之三。印花税只影响交易成本,并不改变股市趋势,没有人会因为印花税而赚钱赔钱,它主要是打击过度投机,目标是对的,存在的问题是手段剧烈,信息披露的过程有缺陷。更重要的是,印花税不解决供求失衡导致的股市膨胀,只能打击过度炒作,还属于打偏炮,不是主攻方向。而且前紧后松,市场对“5•30”反应剧烈,监管者就又急于安抚市场,不断发新基金、允许基金扩容分拆,于是下半年迎来了蓝筹泡沫,政策层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圈钱毫无节制是从基金开始的,一天就圈几百亿,根本不顾后果。现在上市公司也跟着学,基金领头做大了蓝筹股泡沫,投资者也跟着吃够了苦头。
“大小非”获得的是和其他流通股平等的权利
《第一财经日报》:股权分置改革是成功的,但你认为是否“后股改时代”的市场还需要经受股改遗留的一些挑战,比如内外部环境导致的熊市期间,“大小非”解禁如何面对?是否要让市场熊到“大小非”都不愿意解禁的估值才停?
华生:有一些声音说当时股改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小非”解禁对市场造成巨大压力,这是失策之处。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大小非”解禁的压力当时信息披露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就分析主要是“小非”会跑得快,“大非”由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不会出现大规模减持。
2006年4月29日以后,有些“小非”已经流通了,“小非”和大家一样,也是看着市场涨谁也不卖,跌了就卖。“大小非减持”这种概念的说法就不准确,是“大小非”减持不了,能减持就已经获得流通权,不再是“大小非”,而和大家一样都是流通股,它们一样有流通权,卖不卖是自己的事情,不存在你的流通股就能随便卖,我的流
通股为什么就不能随便卖的问题,恢复了流通权的“大小非”是完全可以流通的,是出于对市场的预期判断而有买卖的自由。
这些状况不能影响股改总体上是成功的这个结论。只要有投资价值,永远会有人买,大股东更不会轻易减持,关键在于估值的合理,高估了减持,低估了大股东就会增持、上市公司就会回购,为什么香港市场上最近出现了这么多的国企回购、国有大股东增持呢?就是因为国企觉得自身价值被低估了。问题关键在于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觉得价格是否合理。
《第一财经日报》:国有股一定比例划转社保基金是否可行,这是否能增加“大非”解禁的稳定性?
华生:有些人以为国有股划给社保不会减持,怎么可能呢?恐怕结果恰恰相反。央企的“大非”现在是国资委控制,获得流通权后没有任何减持。换成社保就肯定减持,保监会要求所有的保险公司对资产是有配置比例的,高风险的股票是有投资比例上限的,主要资金只能投资在国债和稳定收益的产品上面。社保基金的投资风格应该比一般的保险公司更加谨慎,肯定会对股票比例作调整,要卖出,如果持有大比例的股票而不变现转移到稳定收益资产上,这样的社保管理思路是不够稳健的。
《第一财经日报》:包括国资委和证监会在内的决策者,有没有必要、能不能够、应不应该去管理“大小非”解禁?
华生:大家不要老是针对国资委、针对央企发泄一些情绪化的评论,这样方向是不对的。国资委作为“大非”,目前为止一分钱没有减,一股也没卖。到目前为止,减来减去都是民企“大小非”在减,地方国企减了一点。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