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巴曙松
|
资料图:巴曙松
|
问:您很早就曾表示"美国次按危机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已经到来?会怎样发展?股票下跌人们希望"救市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势,"政策"在其中是否仍占有重要位置?
巴曙松:在规范的市场条件下,监管者的唯一任务应当是保持市场交易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运行,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上,监管者还负担着发展市场的任务,许多与市场供求直接相关的决策,往往还需要监管部门来决定,既然监管者能够直接影响到市场的供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但是这也是全球金融市场都面临的一个状况,只不过程度有差异而已,美国次按风波之后,美国股市乃至全球股市都往往跟随政策的变动而大幅波动。
但是,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我不认为监管部门会把救市或者不救市作为自身的政策目标之一。例如,在暂停一段时间之后,监管部门已经审批发行新的股票型基金,有人就认为这是救市。不过,这一举措主要是从市场的市盈率趋于合理后,允许基金发行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并不能片面解读为是"救市"的行为。综观全球可以看到,一个股市的市盈率在60倍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放行新基金去助长资产泡沫,而在趋于合理后,重新开闸是正常的,这一举措并不能理解为 "救市"。
我认为次按危机的影响最为剧烈的时期还没有到来。但从上市公司的年报看来,春节前在业绩增长达到40%的情况之下,股市大跌了11%,按理说股价在业绩支撑下会平稳回落,但股市下跌幅度却远远超出了业绩的平稳回落的幅度,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是次按造成的恐慌所致,全球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显著调整,自然会波及到中国市场。
问:人们担忧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时候,中国若继续施行从紧政策,将导致经济"硬着陆",希望"两会"对"从紧"有所"松动",您对此怎样评价?另外,有人说中国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目前已到了临界点,只有以人民币加速升值来缓解流动性,是这样吗?
巴曙松: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节奏和力度上,从紧政策应该是有弹性的,货币政策也是一种短期政策,会灵活根据市场环境灵活调整,例如雪灾可能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信贷放松,正说明了中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富有灵活度。但从紧的基调是不会变的。
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已明确下一步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8 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目前货币政策操作基本上依赖货币政策的对冲操作,包括准备金率的提高、央行票据的发行、外汇市场的对冲操作乃至对于信贷增长的窗口指导。从政策基调看,货币的大幅度对冲以及信贷的控制,并不可能解决结构问题,因此只能是权宜之计,政策操作的重点应当是迅速推动结构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从而放弃对于大规模、持续性的对冲的依赖。
在当前通货膨胀已经日益显现强大压力的时期,应当坚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对于大规模持续对冲的依赖,因为这种货币对冲的政策依赖,其政策成本日益增大,已经成为推动通胀、乃至推动经济过热的重要政策导火索之一。不降低这种政策依赖,防范通胀和防范经济过热可能难以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
摆脱对于货币对冲的政策依赖,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推进经济的结构改革 :(1)降低国民储蓄率。对应于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举措,政府储蓄的降低首先需要转换财政政策从直接投资为重要目标的财政转型为公共财政,并且在财政收入大幅上升的时期积极减税;企业储蓄的降低需要有待于建立完善的分红制度。(2)降低对于外部需求的过分依赖,促进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中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经验表明,汇率升值也可能并不会显著影响到这个进程的推进,因此,加大对于相关领域产品的进口、适度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消费需求的提高都是值得强调的政策举措。(3)客观看待对外直接投资。基于现有的资金流动的监控体系,港股直通车完全可以实现完全封闭的从内地资金换汇并且汇出、海外投资市值波动等的严格监控,外汇监管机构可以随时从金融机构监测流出资金的规模、方向、海外投资的市值波动等等,也可以自主控制流出资金的规模和门槛,因此所谓形成资本管制巨大缺口的担忧并不存在。从宏观平衡角度,这种适度的资本管制放松,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减缓内部平衡的压力。(4)放松对于一些行业的准入管制,打破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鼓励服务业等的发展,鼓励居民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在此基础上,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放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同时也给予人民币更为灵活的升值空间。
问:目前内、港两地经济联动日益增强(例如两地股市相互关注度大大提高),您怎样看待两地经济联动的趋势?
巴曙松:实际上,每一次香港经济的起飞和结构升级,都与祖国内地经济的发展推动是分不开的。香港是地处中国的世界性金融中心,这个地位得天独厚。以前香港较多的充当国际资本输入中国的渠道,事实也证明,许多跨国公司在香港有经营经验、熟悉了中国化的文化环境之后再进入内地,往往发展得相对较好。随着中国的日益国际化,今后的新动向,就是香港不仅作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也正在成为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居民等走出去的平台。中国的企业、资金如果首先能够将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得到锻炼,并从这里走出国门,可以减少直接去境外投资的语言、政策、法律支持的障碍,更好地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
可以预见,两地股市联动趋势在未来是一定会加强的。一是由于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和未来个人投资者出海计划在适当条件下的实施,内地资金将更多流入香港市场;二是目前香港股市50%以上的市值都是中资大型企业;三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A+H模式进行股票发行,直接强化了两市价格的联动机制。另外,越来越多的内地金融机构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或者进行业务合作,也在客观上加强这种联系。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