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环保意识决定接受程度
“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与商家相比,消费者对“有偿使用塑料袋”这一新政策的反应更为强烈。
有支持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购物袋之前虽然免费,但是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如果大家都自备购物袋,商家势必会降低物价,受惠的还是我们自己。
也有反对的:如果把价格定在0.3元,对于许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者而言,这可能是个不小的负担。
其实,不光中国反对者这么看,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同样是伦敦市民的消费理念。在伦敦的超市,除了小点的塑料袋免费提供外,大一点的袋子也要1块多人民币。虽然不算大的费用,但消费者还是要权衡一下,除非物品体积太大没有办法。
尽管如此,英国人的环保意识比中国人强也是不争的事实,约有1/10的伦敦市民已经养成了使用布袋子购物的习惯。
然而,“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英国《卫报》在报道中国要求停止使用免费塑料袋做法时评论说。所以在中国,“当国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弱的时候,价格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一位在柏林生活多年的华人说。
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还有赖于政府的宣传。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所做的调查显示,市民对“自备购物袋日”活动的认知度在半年内由55%提高到约70%。并且,六成多市民身体力行地支持“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更有67%的受访者表示一月一天太少了。因此,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正在考虑提高此项活动的频率。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即使在百姓环保素质较高的新加坡,也只有10%左右的市民支持彻底推行自备购物袋及有偿使用塑料袋。而本报记者在日常购物中发现,如消费者购买份量较重的物品,比如一个西瓜,收银员会主动为之套上两个塑料袋。据统计,新加坡每年消耗25亿个购物塑料袋,平均每人使用620个。小小的新加坡尚且如此,要想让13亿人口中国人全部很快接受这一政策谈何容易。或许正如英国《卫报》所说,“在这一点上,公众的参与非常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切都需要慢慢来。(【作者】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郭一娜、郑晓奕、杨晴川、马桂花、黄亚男、安同 特约撰稿 黄礼登 发自东京、新加坡、华盛顿、伦敦、达卡、北京、柏林)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