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曾经的人类宠儿,如今却成了全民公敌,这个从石油提炼出来的轻便玩意儿究竟做错了什么?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要想彻底抛弃它们有那么容易吗?
中国又准备回到20年前的“菜篮子”时代了。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取消对塑料购物袋的无偿使用。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根据中国塑料袋协会塑料再生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说法,“每个塑料袋0.3元的价格是一个超市和消费者都可以接受的价格。”
这么做的 不仅是中国。1月10日,纽约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各大商场和零售连锁店回收和循环使用它们向购物者提供的塑料袋,这项法案将在纽约市长签署后6个月生效。同样在10日,澳大利亚政府对外宣布,要求超市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在此之前,英国首相布朗在去年11月19号表示,英国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最近,伦敦附近的一些小镇已经在实施这一政策。而法国从2010年1月1日起,也将在全国范围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塑料袋缘何“失宠”
106年前,当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这种既轻便又结实的包装物时,人类还以“科技革命”来形容这一创举。可如今,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发明”却成了它最通常的注解。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产的,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二恶英,还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在中国,仅每天买菜就要用掉10亿只塑料袋,其他场合塑料袋的用量每天也在20亿只以上。此外,滥用塑料袋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超市节能报告》研究发现,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综合超市,包装物,包括包装袋、撕裂袋、包装盒等年费用额超过40万元,占门店销售额的0.5%。
塑料袋的“失宠”还跟石油紧缺有关,这一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已经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
经济杠杆只能治标
虽然有权威专家乐观预计,利用经济杠杆在中国实行这一政策将会有效降低三分之二的塑料袋使用量,但上令能否下达,商家和消费者能否接受最终的价格,却仍然是个未知数。在这一方面,国外一些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超市就开始有偿提供塑料袋,售价每个10到15欧分,但是德国并不是强制执行,也有一些商家仍然在无偿提供塑料袋。德国的措施很快引起欧洲其他国家的效仿,有些国家甚至增收额外的环保税。
然而,也有失败的例子。爱尔兰自从2002年起收取15欧分以来,人均每年消费328个塑料袋降到21个。可是最近,这一数字正在逐渐反弹。对于爱尔兰民众而言,15欧分毕竟不是什么大的负担。
治本要从源头抓起
看来,要想完全让塑料袋淡出市场,仅仅依赖经济杠杆是远远不够的。
近日,德国一位环境官员就表示,德国现在和以后都不会考虑禁用塑料袋。因为在德国使用的塑料袋本身就是环保型塑料袋。此外,德国较完善的物质循环再生体系,使塑料袋可以100%的回收和再利用。
而1991年开始实施的《包装法》也为德国遏制塑料袋消费起到重要作用。根据这部法律规定,在德国,商品的制造商、贸易商和进口商必须承担商品包装以及回收再利用的费用。其中,回收成本最高就是塑料袋。因此,德国的商家最不爱用塑料纸袋来包装商品。
我们再来看看 孟加拉,在该国首都达卡,购物场所使用的都是免费的牛皮纸或麻布袋。除了在自由市场会提供少量塑料袋之外,在超市绝对没有它们的身影,记者使用的还是从国内带来的塑料袋。这源于2002年3月该国的一道禁令——关闭315家生产塑料袋的工厂。在实施这项禁令以前,首都达卡的950万人每天要消耗1000万只塑料袋。结果,禁令使塑料袋的用量减少了90%。
弹性措施更得人心
与强制性措施相比,一些弹性的做法或许更容易让商家和消费者接受。
自2007年4月18日起,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三为非强制性的“自备购物袋日”。在这一天,鼓励全国公众自备购物袋,或者向商家购买环保布袋,若索要塑料袋则须付每个0.1新元(约合0.5元人民币),这笔钱将捐给新加坡环境理事会作为环保活动经费。
在日本,处理权则完全交给商家。在日本的《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中,并没有出现对塑料袋进行收费的内容,而是规定大量使用塑料袋的商家有义务制定塑料袋等包装的削减目标和执行措施,并向日本包装循环利用协会进行汇报。
日本之所以没有采取强制收费措施,是因为政府担心明确规定会侵害商家销售自由,所以采取商家自主协定的方式,并至少在便利店和超市进行推广。
商家:自主限用事半功倍
政府给商家多大的自主权,成为这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国务院下发限用塑料袋的通知之后,中国一些大型超市均表示会接受。而在此之前,许多超市早已悄悄在推行有偿环保购物袋,甚至还有超市准备将一些员工的旧工服改造成购物袋,无偿提供给消费者。
但是由于国务院对塑料袋价格并未作出规定,有消费者就担心,不同商家很可能通过不同的定价来吸引客源。在国外已经有这样的先例。日本一些超市就由于塑料袋价格不统一,为吸引顾客,个别商家使出“别人收费我家免费”的对策。伦敦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前不久英国首相布朗要跟商家进行商议,但并不顺利。有商家就认为,塑料袋的污染在整个污染中占的比例很小,而且便捷程度高,又比纸更卫生,消耗材料更少。
显然,政府给商家多大的自主权,成为这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
把决定权交给商家
商家不配合就重罚?这看上去有效,但未必可行。
去年11月,试行有偿塑料袋政策的深圳市政府就曾考虑对向顾客免费发放塑料袋的商家罚款5万元人民币,但这一举动遭到了商家们的反对。也许惟有让商家自主决定,才能事半功倍。
最近,日本的“7-11便利店”集团制定了35%的塑料袋削减目标。便利店采取了在店铺设置宣传削减塑料袋的可爱的宣传牌,鼓励店员主动询问顾客是否需要塑料袋,并按照顾客购买商品的实际大小提供适合的塑料袋。
也有主动收费的。从2007年1月10日开始,京都市的三个大型超市实行塑料袋收费化。其中一家超市的经理解释收费原因时说:“如果塑料袋削减目标在30%左右的话,只鼓励消费者使用购物袋就可以,但我们的目标是50%,所以只能通过采取收费措施才可能达到。”
商家高招层出不穷
在同样没有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政策的华盛顿,有一两家超市独辟蹊径——如果消费者购物时拿上次的袋子,可以免除5美分的消费额。这样的鼓励也在新加坡上演,在“自备购物袋日”,如果在新加坡最大的连锁超市企业职工总会平价超市购物,凡满10新元又不索要塑料袋的消费者可获得0.1新元回扣。根据统计,因为这一措施,当天塑料袋使用量比平日减少了30%至80%,并且至今已售出了6万个环保布袋。
不过,即便是要推销环保购物袋,也得时尚别致才能有人来买。在日本,甚至出现了一种折叠购物袋,类似折叠雨伞,这个长宽都是40厘米的购物袋折几下后就和铅笔盒一样大小,揣在兜里或者放在书包角落里都不占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