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韶山十二月二十五日电 (刘双双 唐甜 徐姗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力争快一点”,到改革开放之初“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后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原则,再到本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新提出的“稳中求进,好字优先”,一个“好”字位置的微妙变化正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生动写照。
今天在韶山举行的全国经济强县(市、区)科学发展论坛上,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陈栋生教授从“好”字入题,为参与的全国三十多个经济强县代表把脉发展,建言献策。
陈栋生认为,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阶段,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探索时期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已经逐步成熟,现在追求的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是重要一环。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县和县级市二千多个,国土面积占全国的百分之九十四,县域人口达总人口七成多。但是人均GDP只相当于国内平均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这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县域经济敲响了警钟。陈栋生尖锐地提出,有的经济强县现在污染严重,连清水都喝不上;山西、陕西等省的一些经济强县依靠矿产资源的采掘让少数煤老板富起来,贫困人口却仍有三分之一以上,造成了“共建不共享”的弊端。
中国经济发展对“好”的新定位需要人们重新思考“好”的标准。陈栋生说,过去经济强县虽然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但发展过程中多是一元价值取向,即仅仅以经济增长值为考核标准。以后的县域经济发展不但要看经济增长值,更要看“生态足迹”,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从一元化的价值取向过渡到二元。
而对发展滞后的县域,陈栋生建议今后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联动的网络;工业发展最好从农产品加工,尤其是本县有特色农畜瓜果和土特产品的加工起步,矿产资源的采掘“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发展工业缺乏条件或会带来重大环境生态损害的,可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建设服务型县、乡(镇)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战略产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