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给出的36.5亿元的收购价,也远远高于业界预期——此前,苏宁电器曾对大中做了一个多月的详细资产财务评估。在资产评估完成后,苏宁电器总经理孙为民对于传言中30亿元的收购价曾明确表示“超出我们的预期”。经营了20多年的大中电器旗下门店并非都是优质资产,和其他企业一样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债务、往来坏账等不良资产,这些无疑都对它的最终收购价格产生影响。
对此,陈晓却抛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新大中”。据了解,早在今年7月,为了理清旗下门店资产,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又注册成立了“新大中电器”。在此后的5个月时间里,已经与“老大中”完成网络的转让和品牌的转让。新的大中公司所拥有的是大中的经营性资产,也就是说包括门店网络和相关支持零售的后台等一整套体系。而债务、债权问题都不在新大中的范畴内。
“我们托管的是新大中。”陈晓尽量让记者明白这个概念,从责任和权益来讲,原来的债务、债权问题以及说不清的三角债还留在老大中,与新大中无关。换言之,张大中对于今天的收购早有准备。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为此做了必要的铺垫。
陈晓解释的收购步骤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国美申请贷款给第三方战圣咨询36亿元,并托管大中经营。第二阶段,国美全面接手大中,同时报相关部门审批。第三阶段,将整合后的大中装入上市公司。
“卖方想早一点拿到钱。”陈晓表示,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为了满足张大中的意愿。而且,对于目前的大中,确实也需要时间来提升盈利能力,“要让大中的经营能力达到国美的统一标准”。
按照计划,未来国美在收购第三方股权的时候,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公式:国美的购买价格是36.5亿元,或36.5亿元加上至股权购买日独立第三方公司已支付的利息减去此期间已分配的利润(扣除管理前)两者之高者。
按照苏宁此前评估结果业界预期的30亿元收购价,国美此番收购溢价超过20%。对此,陈晓称国美看中的是大中的门店资源,“目前可用于新开家电零售门店的资源稀缺,租金不断上涨。如果采取自开门店,其成本将会更高,更何况北京市场家电门店已经相对饱和。”而大中的主力门店经营了已经十多年,其物业成本等方面在今天看来,“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大便宜”。
明谈苏宁暗交国美
自大中与永乐的“联姻”破裂后,大中就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合适的“下嫁”对象。事实上,大中一直或明或暗地在与苏宁、国美同时洽谈,并“择优而合”。
在大中电器一年来不断传递出的收购消息中,走上前台的收购方始终是苏宁。先是30亿的出价传言不胫而走,然后是苏宁已经派驻相关人员入主大中。甚至双方都对外发布消息称,已经开始对部分地区的门店进行交接,一切似乎按部就班。
就在外界一致认为苏宁将顺利拿下大中时,苏宁却在12日晚间突然发布终止收购。而仅仅在1天之前,苏宁华北区总部还召开了年终发布会。当时,苏宁华北区执行总裁范志军还语气轻松地说,“我们已经接手了大中在山西的门店”、“对天津的门店还没有接手”。如此明确的信号,换来的却是次日的一纸终止公告。
自大中与永乐的“联姻”破裂后,大中就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合适的“下嫁”对象。大中方面高层曾不止一次地明确表示,要在苏宁等巨头中寻找合适的收购方,甚至包括曾令张大中“很恼火“的国美。事实上,大中一直或明或暗地在与苏宁、国美同时洽谈,并“择优而合”。
“刚开始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大中也在和国美谈。”苏宁总裁孙为民说,当初和大中在谈的时候“彼此还是比较真诚的。之所以最后没成,倒不是因为苏宁看到大中走向落寞,而是多方面的因素。”
显然,苏宁12日的终止收购公告并非外界眼中的“事出突然”,而是早有准备。而一直等到12日才发的这个“终止”公告给苏宁带来的市场效应也很明显。
在发布公告前的7个交易日,苏宁电器股价大涨超过20%。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仅从股价方面来看,苏宁就已经成功了。之所以一直未予澄清,是因为连续的收购进展传闻在给苏宁股价“抬轿子”。
事实上,国美也的确不是“仓促”行之。陈晓在发布会上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收购和整合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任何一家企业都会谨慎而积极。”陈晓表示,将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以保证交易带来利益最大化,也会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36亿不是个小数目,那么,国美能拿出那么多的钱而不影响正常的运转吗?陈晓给出的答复是“早已经考虑到了”。今年5月份,国美在资本市场做了一次融资,融资的额度是65亿元,足以支持已经和即将出现的商业安排上的资金需求。
国美的资本布局
与苏宁完全不同的是,国美并不缺乏行业整合的经验。多年间,国美完成了十多个全国性和区域性家电零售品牌的整合。此次收购大中是其全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