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应对 三令五申
在“油荒”阴霾的笼罩下,两大集团担负起沉重的保供任务。
中石化集团上周一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该集团本月18日发布了一个包括十项措施的计划,要求旗下炼油子公司和分销商增加产量、推迟装置检修计划,以确保国内油品供应充足。
五天后,该集团又在官方报纸《中国石化报》上宣布,计划12月进口8船共31.6万吨成品油。截至11月21日,中石化一个月不到已进口7批成品油,累计达到23.7万吨。另有两批进口柴油共8万吨将于本月内分别抵达广东和浙江。
无独有偶,中石油集团近期也在其网站上发布一份类似公告,要求子公司增加产量,但该公告未提及具体措施。另有报道称,该集团计划下月进口20万吨柴油。其中,进口的两船共7万吨柴油可于12月20日前提货,另外3万吨进口柴油可于新年前提货,至于余下10万吨柴油何时交货,目前尚不清楚。
由此,中国最大的两家炼油商下个月计划外进口的成品油将高达50万吨。
在增加进口的同时,两大集团也在开足马力炼油。中石化总部近日下发文件,表示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各炼油企业继续保持满负荷生产,努力挖掘原油加工潜力,按照多产柴油方案组织生产。11月,中石化集团所属炼油企业安排原油加工量同比将增加80万吨,达到历史同期加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中石化还承诺推迟炼油厂检修并消减库存。10至12月其广州和燕山炼油厂原油加工总量将比原计划增加21万吨。
11月22日,中石油集团通过其官方报纸表示,其炼油厂开工率达到100%,预计10至12月原油加工量总计3225万吨,较2006年同期增加213万吨。
颇具意味的是,作为国家成品油市场的两大主管部门,发改委和商务部近期也以连续发文的形式呼吁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
8月4日,国家发改委首先发出《关于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管理的通知》,要求两大集团努力增加原油加工量,合理安排炼油企业检修时间,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给,确保成品油市场供应。
11月3日,国家发改委再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国家提高成品油价格后,合理疏导受影响行业成本增支,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好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11月24日,商务部也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成品油市场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成品油市场运行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和平稳运行。
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下半年以来第三度下发通知。这份题为《加强运行调节,努力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的通知要求千方百计增加供给,合理调度和配置资源,强化供需情况监测和市场监管。
在这份《通知》中,发改委还以极严厉的口吻要求物价部门对囤积成品油,特别是有油不卖、擅自停供、限供、转手加价倒卖以及白天不卖、晚上加价倒卖等行为,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新加坡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正着手解决问题,提升原油尤其是柴油的供应,同时要求炼油厂提高加工能力。
各家献策 理顺机制
“油荒”为何在国内屡屡作祟?中国究竟到何时才能彻底摆脱“油荒”困扰?对于上述问题,业内专家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
“‘油荒’首先还是归因于国际油价飙涨后,国内油价没有跟涨。在油价倒挂下,社会单位纷纷惜售乃至停产,造成市场资源紧张。”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牛犁昨天向本报记者道出背后的成因。
他指出,不排除市场上一些社会单位有囤油行为,这也是两大集团之所以要采取“停批保零”策略的一个因素。
“本轮资源紧张主要是柴油短缺,这和‘三秋’农业用油高峰的到来不无关联。同时,去年以来掀起的节能减排风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炼油产能。”中国石油大学专家庞昌伟教授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长痛不如短痛,国家还是要下决心早日让成品油价接轨国际。这样既可缓解油荒,也能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一直没有理顺,导致能源类商品的价格偏低。”
对此,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石油研究室主任单卫国认为,国内之所以一直对成品油调价比较迟疑,很大一块阻力还是来自CPI。定价部门在决定成品油调价时不可能只考虑单一的成品油市场。目前,农产品价格已大幅上涨,如果成品油再涨价的话,给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最终可能对CPI产生触动。
庞昌伟则认为,明年中国将采取银根紧缩策略。在这种情况下,CPI指数可能会稳定下来,这就给油价接轨提供契机。如果国际油价明年也不再冲高,则接轨就更具可操作性。“考虑到明年美国进入大选年,一旦民主党执政的话,则很可能重新恢复强势美元政策,这更有助于为高烧的国际油价降温。”
“只要条件合适,明年中国应该会加快成品油调价的频率。尽管不太会实现完全接轨,但至少会形成一个弹性制度,以防止国内外价差过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庞昌伟判断说。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则告诉上海证券报,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以及节能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价格逐步理顺,石油公司没有理由提炼油亏损,社会也不会对政府调整价格抱有太多预期。
“国内的成品油定价当然最好与国际接轨,但也须根据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变动。”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油价最终要走向接轨,否则国内的油价变动就无法保障。尽管如此,我们的油价在参照国际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全国的需求量、环境资源等问题都要考虑进去。
不过,安邦经济一位分析师撰写报告指出,当前能源价格上涨与通胀顾虑之间的矛盾已变得严重,这就像大河水涨,在两岸采取围堵的方式,只能是把水位越垒越高,一旦堵不住,洪水将会破堤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在最新发布的《通知》中要求,两大集团从24日起对京津沪粤等地实行敞开供应,对云南、广西、浙江等供求矛盾突出地区,逐省研究,采取紧急措施,增加资源投放。《通知》并称,随着上述措施的贯彻落实,成品油市场供应将会很快恢复正常。
这会否成为本轮“油荒”终结的一个转折点?(记者 陈其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