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股市处于牛市时,持有这支股票的人们希望通过乐观情绪的传播来促使更多的人购买这支股票,以便他们在高价位上脱手而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新购买这支股票的人们有些是“跟风”,有些是“搏傻”,从而使这一个股的泡沫继续膨胀。这时脱手获利的人们并没有离开股市,而是又去炒作其他的个股,甚至去炒一些“垃圾股”“题材股”和“概念股”,从而使泡沫在股市中扩散及膨胀,当股市中多数个股形成泡沫时,就会造成股市整体上的泡沫(由于这时总有一些个股没有泡沫,因此可以说股市的整体泡沫总是结构性的)。这时人们感兴趣的是买卖资产获得的收益,而不是资产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泡沫的膨胀会造成一时的繁荣甚至狂热,但泡沫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破灭,当股市暴涨到临界点后,由于泡沫的破灭就会迅速下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入了调整期。在严重时金融资产的价格暴跌会导致经济衰退,甚至产生金融危机。
股市暴涨难以持续的另一个原因是流入股市的净资金量的制约。我在“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一文(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中曾指出:“虚拟经济系统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当有价证券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后,由于其本身并没有价值,故其价格的确定不是按照客观的价值规律,而是按照人们对其未来价格的主观预测,还要受到其供求状况的影响,这就使其价格更加脱离了实际经济活动的效益。当虚拟资本的价格远离其合理预期时,就会形成“经济泡沫”,要靠外界不断注入资金来维持其稳定,但这只是一种虚假的、极易破灭的稳定。”
从理论上说,只要流入股市的资金量大于流出的资金量,股市的市值就会增加,股指就会上涨。由此可见,股市暴涨的必要条件是流入股市的净资金量快速增长。我们选取从2005年11月中国股市开始进入上升期截至2007年8月底的时间段,将上证指数对沪市市值、深证指数对深市市值、沪深300指数对沪深两市总市值进行回归,表明不论是总市值还是流通市值,与相应的股指基本上都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所得的趋势线方程及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三个股指与相应市值的趋势线方程及相关系数
在各种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上表推算,当上证指数达到6000点时,所对应的沪市流通市值将达到59123亿元。以2007年8月末的流通市值来看,沪市的流通市值占两市总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二,所以从沪深两市的流通盘来看,所需的总资金量为59123/66.4%=89010亿元,由于2007年8月31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79336亿元,故需要流入的净资金量为9674亿元。当上证指数达到10000点时,所对应的沪市流通市值将达到103671亿元;两市所需的总资金量为103671/66.4%=156131亿元,需要流入的净资金量为76795亿元。如果考虑到非流通股减持、新股上市、境外优质股回归等因素,则所需的净资金量还将要大大增加。一旦净资金量的流入不足时,股指就会下跌;而投资者由于受恐慌情绪的影响而抛售其手中的股票时,就会使流入股市的净资金量不断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从而使股指不断下跌,甚至会造成暴跌。
历史经验证明,暴涨之后往往会有暴跌,例如1999年10月19日到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综指为暴涨期,近五个月的日均涨幅达到0.64%;从2000年3月10日创历史最高位5048.62点后开始暴跌,到2000年5月23日为暴跌期,日均跌幅达到0.91%。两年半之后,纳斯达克综指在2002年10月9日跌到了1114.11点,几乎回到1996年的点位。
又如我国台湾地区股市的台湾加权指数在1990年2月10日达到历史最高位之前,历经了几个阶段性波峰,并且在达到每一阶段的峰值后,都紧跟着一个明显的、幅度较大的下调过程。1989年12月7日到1990年2月10日,加权指数暴涨,日均涨幅为1.01%。在最终达到最高点之后,加权指数开始狂泻,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从12495.34点跌到2560.47点,日均跌幅达到0.85%。
我国股市也经历过这样的历程。从1999年12月27日起,上证指数开始持续上涨,于2001年6月13日创历史高位2242.42点,之后开始大跌,2001年10月22日跌到1520.67点,快要回到大涨之前的点位,四个月的时间将之前一年半的涨幅几乎完全吞掉。因此,可以认为从2001年6月13日到10月22日,上证指数经历了一个暴跌过程,计算其日均跌幅为0.44%。
由此可见,要防止暴跌就应当防止暴涨。主要应缓解投资者的盲目乐观情绪并防止其过度投机行为,不要等泡沫涨得过大后再任其破灭,给投资者造成惨重的损失。
上市公司是基石
股市中的股票交易活动(俗称炒股)是一种虚拟经济活动,它本身并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只能实现股市中的财富(在扣除券商收取的手续费及政府征收的印花税之后)在投资者之间的再分配。但是股市可以通过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扶优汰劣等作用,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业绩,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说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是股市财富的源泉。尽管在熊市中其价值往往会被低估,但在牛市中其价值却往往会被高估。持有盲目乐观情绪的人们往往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任何一个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都不可能长期远高于该公司的价值。当股市进入暴涨阶段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价的增长都远远高于其价值的增长,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决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暴涨式的变化。
我近年来多次呼吁要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因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股市的健康及发展。整体质量既取决于各个个体上市公司的质量,更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整体结构。特别是当股市处于牛市时,乐观情绪往往会掩盖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问题,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种种手段制造虚假的业绩。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分析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千万不要被“超常”的业绩增长而冲昏了头脑,何况这种“超常”的业绩增长肯定是难以持续的。
我曾经说过,我国上市公司中70%左右尚未达到国际标准,需要切实下大力量提高其质量,才能为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个体质量可以用其财务指标来衡量。我们曾提出过衡量上市公司质量的几个主要财务指标如下(参见李自然,成思危: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17-32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