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本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为今年月度最高涨幅,连续4个月刷新纪录。CPI高涨是否就意味着进入通货膨胀时代?央行的加息是否已经箭在弦上呢?
是否进入全面通胀?
与7月份相比,构成CPI的八大类产品都是五涨三降,核心CPI涨幅都仅为0.8%。此外,导致CPI上涨的因素也一样。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3%,其余六大类为小幅度的三升三降。在6.5%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占了5.9个百分点,在CPI涨幅中的比重为90.8%。在食品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又是主要原因,上涨49.0%,推动CPI上涨3.4个百分点。症结仍然是猪肉:8月份,猪肉价格上涨超过了80%,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了3.4个百分点。8月份猪肉价格上涨超过80%的有19个省份,其中有两个省份甚至超过了200%。
猪肉价格高涨带动CPI涨幅创10年来新高,但经济学界衡量通货膨胀标准的核心CPI涨幅却依然较低。龚方雄分析道:CPI涨幅达到6.5%,已经超出市场预测,因此需要引起注意,特别是要注意抑制食品价格上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核心通胀率只有0.8%,因此还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此外,他还表示:8月份猪肉价格的增长已经放缓。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也表示,目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尽管8月份CPI创10年新高,但缺乏定价能力的衣着类、市场竞争激烈的交通和通信类以及受政府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影响的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都出现了下跌。
普遍预测央行加息
CPI高涨,直接引发市场对央行加息的预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曾表示,他对通货膨胀感到担忧。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战略处处长高辉清日前也表示,负利率现在很明显越来越大,在这样情况下,任何时候都可以加息。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结合CPI等数据分析,央行可能采取更多的紧缩措施,年内加息几乎不可避免,最快的一次可能在9月份。
截至本周,去掉利息税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42%,市场利率已经为负。记者算了一笔账:前8个月CPI增速为3.9%,而今年4次加息过后,基准利率达到3.6%。如果再加一次息,则为3.87%,扣除5%的利息税后,仅剩3.68%。如此算来,只有加两次息才可达到3.9%的转正水平。
“在这种形势下,央行采取加息就能向公众表明,对于食品价格的上涨,政府是‘有所作为’的,而且政府将继续对资产价格的微调做出努力,也希望将利率调整到有意义的水平。”渣打银行中国区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分析认为,“最近央行官员发表言论希望能看到实际存款利率为正,表明央行认为加息尚有空间。”
王志浩认为,今年仍将有一次27个基点的加息,但增加加息次数的压力在增大。而高盛亚洲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则表示,截至年底或将有两次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措施出台。
不能让居民形成通胀预期
CPI的走高,引起了民众、投资者高度关注。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许小年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CPI的再创新高主要是由食品价格引起的,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PI的屡创新高,将会使得居民的通胀预期持续增强,而且目前居民的通胀预期正在形成,最终将导致企业纷纷提价,职工要求增加工资,进而形成价格、工资等的恶性循环,生产成本恶性上升。
因此,许小年认为,目前货币政策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打消居民的通胀预期,显示央行遏制通胀的决心,绝不能让居民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张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