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港股直通车”用意何在
奚君羊: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巨额顺差,大量外汇流入,但流出渠道不足,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果听任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则势必严重抑制我国的出口,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就业问题愈加严峻。
为此,我国央行被迫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买进外汇,使人民币以相对缓慢的速度逐步升值。但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人民币投放量急剧增加,形成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以致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压力,CPI同比增长超过5%。这就使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陷入两难局面。
解决这种两难的根本途径是,拓宽外汇流出的渠道,利用外汇流出来冲抵外汇流入,使国际收支平衡,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管理层加快了QDII的步伐,这正是出于引导资金外流的目的。现在,管理层又出台港股直通车,其含义也在于引导资金外流。
潘正彦: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港股直通车基本意图有二:第一,缓解外汇储备过多压力,为过多的个人资本寻找突破口,也客观上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过热的A股市场适当降温。第二,激活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影响而大幅回落的香港股市。
风险因素是否可预、可控
正方:
奚君羊:港股直通车可能的风险因素是导致资金的过量“大搬家”,从内地流向境外,导致外汇收支出现逆差,这样,人民币可能由升值压力转为贬值压力,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流失,最后引起金融恐慌,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又伴随银行存款的大量流失,则情况更为严重,可能触发银行危机,银根紧缩,经济衰退。
虽然真正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微乎甚微,但我们依然需要未雨绸缪,事先做好防范。
我建议,每年根据我国外汇收支的情况对港股直通车设定资金规模,在外汇流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资金规模,在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取消规模。只有我们对港股直通车设定一个可控的机制,就可以将风险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充分做到取其利,避其害。
反方:
潘正彦: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资金似水,一旦成行,恐怕不是可以随便控制的。中国到底会有多少资金会流出,中长期多大程度上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事实上,这都存在很大的变数。这种变数对内地与香港市场都存在不确定风险。一是,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可能长期存在,资本存在追逐利润的本性,资本开放的结果必然是全球性流动。因此,缓解流动性过剩不是常态;二是,中国内地流出的资金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资金,这些不得而知,并且这样的资金是可控的吗?
是操之过急还是刻不容缓
正方:
奚君羊:引导资金外流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鼓励进口,但这会对我国的本土产业产生冲击,不利本土经济的发展,剩下的只有逐步放宽资本流出。港股直通车可以看作是资本项目交易放宽的重要举措。
个人境外证券直接投资的时机完全成熟,而且已是刻不容缓。要解决上述的宏观经济两难,惟一的出路是引导资本流出。而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是QDII以外的重要途径。
我不认为操之过急。因为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外汇净流入在3000亿美元以上,即使个人境外证券投资有3000亿美元的流出,也不过恰好抵消。更何况我国还有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因此,没有过于担忧的理由。
我国管理层历来把稳定作为决策的第一考虑因素,由于最近申请办理港股直通车的投资者十分踊跃,因而担心资金会以“决堤”般的速度急剧外流,出现失控的局面。这可能是促使管理层心态趋于谨慎的重要原因。我认为这种忧虑是不必要的。
反方:
潘正彦:个人对外资本投资是资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允许对内资本投资同等重要。不管政策是有意还是无意、是试点还是规模推进,这都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一个根本性的制度性变化。而开放,是不可逆的。
我认为,目前可能确实有一些技术问题要处理,并且港股直通车有更重要的细节问题需要研究,是造成港股直通车缓行的原因。我的观点是,港股直通车应该在深入研究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的综合影响之后再推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