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随着中国各地猪肉、鸡蛋、粮油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牛奶、牛羊肉、方便面等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也开始走高。最近,政府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以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通胀风险趋于上升
国内肉、蛋等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对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市场也开始对通胀形势产生担忧。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CPI涨幅达到4.4%下半年仍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商务部最新发布的食品类价格监测数据显示,8月6日至12日全国食用农产品从大类看肉类价格小幅下跌粮食、食用油、白条鸡、鸡蛋、水产品、蔬菜价格上涨。监测的40种主要产品中价格周环比上涨的有26种占65%下降的有11种占27.5%。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通胀带有明显的食品推动型特征,猪肉价格快速攀升将把通胀压力陆续传导到其他食品上。从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分类指数来看,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开始上涨。季节性干旱或洪涝灾害也会使粮食供给减少,促使物价上涨。
对于当前的通胀形势,央行公布了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报告分析认为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胀风险:一是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二是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四是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
报告认为,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目前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通胀不会出现失控
随着中国CPI“血压”不断升高,有人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失控。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专家高辉清认为,尽管时下中国涨声四起,但尚属结构性通胀。从当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不存在商品价格总体持续上涨的条件。当前中国价格上涨仍停留在个别行业,而并非全局性问题,电子、服装等产品价格仍保持平稳曲线甚至有所下降,因而传统意义上的通胀魔影并未全面来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此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推动。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表示,此次食品涨价是结构性的涨价。现在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食品除了猪肉供应偏紧一些,其他种类供应都没有问题。随着下半年各项措施逐步到位,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将得到有效遏制。全年CPI有可能控制在4%以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强调,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比较扎实稳定。在市场价格调节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给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当前我国消费物价涨幅还比较温和。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1至6月仅为0.9%,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控制在低水平上。
采取措施稳定物价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出通知,针对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市场价格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各地应该妥善应对“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主要措施包括三项: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政府调价措施,审慎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经营者或行业组织不得串通定价、联合提价。
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许多专家表示,经济由偏快转向全面过热的特征将在价格方面得到体现。鉴于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应该将稳定物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快升值和加息步伐在所难免。
分析人士认为,在流动性过剩局面难以缓解的情况下,紧缩政策依然是下半年的主基调,具体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上调1至2次,而且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可能会出台一些诸如限制新开工项目之类的强制性行政政策。
专家指出,受7月份物价上涨的带动,全年CPI可能达到4%左右的水平。这会进一步使央行为缓解实际利率持续为负而再次加息。此外,面对物价水平持续攀高,除了运用加息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外,政府有可能通过其他财政政策,如提高养老金、加大对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补贴等多方面措施来保持社会稳定。
也有部分专家建议,应加大对政府调价的管制。对一部分由政府管制的价格,可以通过控制涨价幅度和把握时机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孙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