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油企必须增强自身实力
董秀成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油企想方设法做强自身实力才是根本问题。而且他认为,现在限制民营油企发展的政策其实大多已经改变。
曾有民营油企抱怨,迫于政策限制很难进入石油行业上游。首先,民营油企没有开采权。董秀成则认为并非如此。
开采石油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应该到国土资源部注册地块。国土部综合考察申请企业的资质、技术和资金实力等因素后决定是否批准其注册。一切符合标准后,企业则可以在这个特定的地块里进行探矿。“好的地块大多已被注册完毕。”董秀成说,在这个环节上投入还不一定就有产出。探矿需要的探矿井投入也是很大。“这一系列环节需要花费大量资金,除非大型企业一般很难承担。”目前,在全国私有的矿井也没有几口,有的只是与国有大型企业或者外资油企合作开采。
“原油进口配额不够”也是一个令民营油企头疼的问题。据了解,现在每年批给民营油企的原油进口配额仅有三五万吨,曾被民营油企抱怨“远远不够”。其实更大的问题在后面一个环节——排产计划。商务部批了原油进口资质,但没有炼化石油的排产计划海关也不会批准过岸。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可以获得排产计划,甚至中海油、中化国际这样的大型国企也没有资格。据赵友山介绍,民营油企被迫将原油进口配额贱卖给中石油中石化。
董秀成认为,在排产环节上国家将来也肯定会放开,但是建设炼油厂投入巨大,以现在民营油企的实力很难达到要求。“建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炼油厂,只前期投入就需要五六百个亿。”
“有实力的民营油企收购小的民营油企,做强自身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专门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和政策调研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能源政策委员会马辉军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民营油企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能再各自为战。
商报观察
民营油企的声音值得重视
民营油企“打包”出售一事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也有一些民营油企趁着这股风开始在高速公路入口等有利地段建造加油站以备出售,使民营油商们的出售之事有了炒作的嫌疑。但是处在市场前沿的民营油企,确能最快感知市场温度变化,他们的声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油企曾经经历过一段春天,民营和社会加油站一度增加到近6万家,占到全国加油站总量的56.3%。随着一系列限制政策的出台,民营油企便逐渐步入窘境。
赵友山说,现在1万多加油站面临着无油可加的窘境,其他的则要靠进口燃料油或者用化工原料调配石油维持生存。民营油商们以没有稳定油源、生活窘困为由,“打包”出售。
姑且不谈民营油企“打包”出售这种极端做法是否真的是“炒作”,民营油企发出的声音我们还是应该听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规律,但投资主体多元化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即使是在世界石油第一消费大国的美国,也是4000多家中小石油公司与美孚等5家主体石油公司相互配合,维护着美国能源消费链条的完整。倘若民营油企真的大规模出售给外资石油巨头,对中国的能源建设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政府正在重视民营油企的发展,民营油企苦苦等待的油源将会很快解决,8月4日国家发改委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不应对系统外加油站限供的通知被民营油企认为是政策即将发生转变的信号。
当然,民营油企还是应该重视提升自身的实力,毕竟石油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的行业,石油的未来还是强者的天下。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