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出售雷声大雨点小
今年6月,传出上海、浙江、 福建、山东、陕西等地80多家民营油企欲“打包”出售给外资的消息,对象是包括壳牌、BP、美孚等在内的外资石油巨头。
这些民营油企有些拥有油库、有些拥有加油站、有些从事油品运输、有些则做“地炼”。如果分开各自出售,竞争力下降可能使每家都售不出高价。“打包”在一起之后,就相当于占据了石油产业链的一小段,增加了与外资石油巨头谈判的砝码。
6月28日,9个国家17家外资公司在北京召开“亚太石油商大会”,中国29家民营油企应邀参加,共同商讨民营油企集体出售的一系列事宜,民营油企欲“打包”出售一事获得证实。
据了解,欲收购中国民营油企的外国石油公司来自英国、美国、韩国、俄罗斯、荷兰、印度、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公司有17家,包括壳牌、BP、卢克、SK等国际石油巨头。而出席大会的29家民营油企则来自辽宁、广东、浙江、黑龙江等民营加油站比较发达的地区,且这些民营油企拥有的加油站、油库、码头相当有竞争力。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商会石油委”)会长赵友山透露,外资石油巨头准备了100亿美元的巨款收购中国的民营油企,且3亿美元的订金已经到账。
据悉,中商会石油委曾在写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中说,民营油企捆绑外卖已成燎原之势。
但赵友山14日向记者透露,目前仅3家已经签订出售合同,其他则停止了谈判。
“威胁能源安全”言过其实
按照中商会石油委的最新统计,中国现有石油批发企业中民营等社会批发企业占全国总量的33.4%,民营等社会加油站占到全国的56.3%;销售石油总量约占全国石油消耗量的1/3,民营油企仓储能力3000万吨,码头吞吐量在2500万吨;石油批发和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100多万。此外,目前地方炼油厂的炼油产能也有相当规模,据粗略估算,现在地方炼油厂的产能大体上能达到上千万吨。
有相关人士分析,如果这些民营油企“打包”出售趋势蔓延的话,中国石油行业国资、民资、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演变为国资、外资“两强相争”,前者的竞争压力将显著加大,或将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则表示,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油企拿中国的能源安全来说事,未免言过其实。邓郁松说,中国的石油行业比较特殊,市场竞争的因素和其他行政性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问题是目前哪个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也持相同的观点。董秀成对记者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淘汰掉一些产能落后、安全性不高的企业,对中国石油市场的长远发展有好处。”
“出售”意在谋求市场新政
董秀成认为,其实民营油企“打包”出售并非其本意,通过这个事情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并获得政策支持才是真正的目的。
民营油企认为政策限制是影响其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999年,国家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38号),38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内成品油批发业务由中石油和中石化负责,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重申38号文件中规定的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成品油批发专营权,进一步赋予其零售专营权,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赵友山认为,38号文件限制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是导致民营油企难以进一步发展的根源所在。“并不是民营油企不好好经营,而是体制严重限制了民营油企的发展。”赵友山说,38号文件是个制度性的制约文件,如果不废除,民营油企的生存就是问题。
据了解,中商会石油委也一直在为取消38号文件做出努力。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参事任玉玲等3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打破垄断、放宽政策、还民营石油流通企业生存的空间”的提案。赵友山坦诚地告诉记者,民营油企正在等待着新政策出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