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八仙过海的中国式西餐
根据西餐委员会对各大中城市的调查,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已有各类西餐企业1.4万余家,且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据调查则显示,在年轻(85.29%的调查对象年龄为35岁以下)的网友群体中,88.49%的人曾经吃过西餐,其中经常和较常吃的比例高达61.4%。这同样说明了西餐在国内的普及程度。
有趣的是,这种普及的方式却是相当有中国特色的。
例如在1.4万余家西餐厅中,提供西式正餐的仅有3200家,绝大多数都是提供西式便餐的场所,包括酒吧、咖啡厅,以及茶餐厅等。
其中 ,茶餐厅本身就是香港人发明的一种休闲餐饮方式,从环境到饮食都是典型的中西结合。至于咖啡厅,许多也颇有特色,以目前国内最大的西餐连锁企业迪欧咖啡为例,上千平米的营业面积,用装饰、音乐、灯光精心打造出经典的“欧陆怀旧风格”,菜单上却是牛排、水果、汤面、菜粥无所不有。
此外,还有一类是以提供西式便餐为主的连锁店,如广州的绿茵阁、北京的百万庄园、上海的斗牛士等,在口味和制法上都有所调整,更接近中国人的习惯,人均消费一般也控制在50元左右。这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西餐业态。但有批评者认为,它们根本就是“假西餐”,会误导国人。
针对这种说法,边疆指出,正是这些本土化西餐的出现推动了西餐的普及,“要普及西餐文化靠马克西姆是很难的。”至于正宗的西餐企业和消费者,必须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诞生。
从1983年起就从事西餐企业管理的郏晖先生一直是在高档法餐厅工作,他也认为,“现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时代”。起士林的厨师长吕仲林则告诉记者: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即使是做纯正的西餐,也需要从原料和技法上借鉴中餐,这样才能更受欢迎。
绿茵阁的老板林欣回忆说,中法文化年的时候,她曾应邀去法国里昂参观,在那里见到了法国最著名的厨师保罗博古斯,他当时就正在琢磨怎么借鉴中餐的调味料。“如果连法国的名厨都在考虑吸收中餐精华,我们做西餐时口味倾向本土化又有什么问题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嘛!”
当然也有坚持走“最正宗”路线的餐厅,例如马克西姆。不过,和开业之初比,现在的马克西姆还是有了一些不同,比如1983年时餐厅有法国员工17人,现在只有厨师长一人了,那时7成以上的食材靠进口,7成以上的顾客是老外,现在情况则正好相反——这何尝不是一种“中国化”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餐也早已深入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我们早上吃的面包饼干、过生日买的生日蛋糕,都是典型的西餐食品;在中餐馆经常吃到的清炒荷兰豆、黑椒牛柳、水果沙拉、大虾等,不是用了西餐原料、调料,就是借鉴了西餐制法;至于眼下分餐制的流行,餐巾的广泛应用,更是受了西餐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