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6%,再次超过6月份4.4%的峰值,创下自1997年2月份以来的十年来单月新高。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目前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
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前,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中外机构已预测到7月份CPI将超过5%,因此,5.6%的结果并没有令市场有太大意外,沪市昨天甚至还一举站在4800点之上。
食品价格仍是导致CPI继续上涨的因素,在CPI包含的“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非食品类价格上涨0.9%,其中衣着、交通和通信类上月甚至出现下降。
对于近期食品价格引发通胀的担忧,昨天《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的报告称,总的来看,当前中国消费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而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
同样乐观的还有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他认为,现在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与粮食、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密切相关。“猪肉等价格上涨具有周期性,整个物价上涨不具有可持续性”。
尽管官方看法乐观,但机构表示,再次攀高的CPI将导致央行在下半年再次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
巴黎百富勤公司经济学家秦红雨表示,7月份已经是中国连续第八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之中。“央行继续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很有可能选择在9月份或11月份再次加息” 。
中信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陈济军认为,除了CPI外,7月份货币信贷、广义货币(M2)等主要金融指标的表现都比较抢眼,其中7月狭义货币(M1)20.94%的增速甚至创出自2001年以来的新高,“除了加息外,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措施也有可能出台。不过,最终政策选择有可能要等到7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出来后才能明了”。
十年来新高只是短期意外
典型通胀缺乏关键因素
从4月份肉价突然蹿升开始,多年难成谈资的物价,开始引起百姓的关注。猪肉贵了、鸡蛋涨价了,饭桌上悄悄发生的变化,在这个夏天成为街谈巷议的一个焦点话题。
而这一焦点话题,因昨天公布的一组数据再次牵动各方神经。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CPI涨幅达到了5.6%,创下十年来新高。连续数月持续上行的物价,再次勾起人们对往日通胀的回忆,更有人发出了“通胀幽灵正在逼近”的担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带动今年物价上涨的,主要还是以猪肉、鸡蛋为代表的食品价格,而食品价格上涨,与去年年底以来的粮食价格翘尾和今年天气影响以及生猪供给的周期性因素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导致此轮物价上涨更多的是偶然因素带来的短期意外。
此外,与1992年到1995年中国经历的典型通胀相比,我们不难发现,食品以外的消费品物价仍然在平稳运行,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大宗家电等商品供给充足,并没有出现因供应不足而导致的抢购,甚至一些商品的价格,如服装类还出现了负增长。而导致全面通胀出现的关键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前依旧处于温和水平。今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9%,比1993年的投资增长率低了30个百分点。
相关调控部门已经通过对养母猪给予补贴、为养猪上保险等方式扶持农民养猪。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已经加大低收入者补贴力度,减少消费压力。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会明显显现。
在影响通胀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控制下,食品价格周期性的上涨,就足以让观察家释然。就仿佛权威分析机构指出的那样,整个物价上涨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虽不能掉以轻心,但还不至于如临大敌。(邢飞)
10年CPI比较一览
1998年全年 -0.8%
1999年7月 -1.4%
2000年7月 1.2%
2001年7月 1.5%
2002年7月 -0.9%
2003年7月 0.5%
2004年7月 5.3%
2005年7月 1.8%
2006年7月 1.0%
2007年7月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