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沙漠
沙柳产业的出现,把本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一个木材生产加工基地,对居住在沙漠边缘的农民来说,种植沙柳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治理沙漠的任务,这已经成了他们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内蒙古沙漠中蕴藏的价值,他们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独辟蹊径,找到了新的能源。
手拄拐杖,却健步如飞;来自北京,却在沙漠上安家;带着眼睛,一介书生;只要说到沙漠,马上就能打开话匣子;这个人的名字叫李京陆。
“很多人在寻求资源,沙漠其实是最大的资源;很多人在寻求在商机,沙漠里蕴藏的实际上是最大的商机。”
李京陆看上沙漠是早在4年前的事,一直在北京做房地产生意的他,在一次来内蒙植树的过程中,突然听人说起,内蒙的沙漠中含有水。
记者:“这沙漠,这放眼望去,一望无边啊,这地下能有水吗?”
“这个地方呢就是含水沙漠。”
李京陆所说的就是毛乌素沙漠,但是满眼金黄的沙漠真的会有水吗?李京陆有自己的解释。
“沙有多高,水有多高。”
看见记者身怀疑虑,李京陆让记者亲自做了一个检验。
“你现在看一看,你扒拉扒拉。”
记者:“这就能看出来。”
“这就看出来了,十公分左右,你看沙子湿了吧,这是生命之源啊。”
“你们当时是怎么发现这个沙子里面含有这么大的水分?”
“有的领导同志和我们说,想搞一番事业,治沙就不错,我听说内蒙古的区域,沙漠里面含水,去看一看,一看就是这样。”
李京陆告诉记者,他所说的生命之源就是沙漠中的水分,和零散的沙生灌木,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检测部门去测试燃烧之后沙柳的热量。
“我们对所有的沙生灌木十二、三种吧,进行了热化工全分析,这里就包括了首先是热值,它的发热量够不够,结果一搞出来,把我们吓了一跳,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它和一般煤的发热量是一样的,每公斤四千六百大卡,好多次煤还不入它呢。”
燃烧沙柳产生的热量大于煤的热量,这是李京陆没有预料到的,于是李京陆决定,组织农牧民种沙柳,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建一个用沙生灌木做原料的发电厂。
“发现了这些特点,其实这是它的价值基础,剩下的呢就是如何找出一个产业方向,为这个方向我们整整研究了三年,我们投入了四百万的学费。”
李京陆的大胆决定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金融部门以及鄂尔多斯市政府的肯定,立项审批,大力支持这个项目。
“要给这个企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我们从他建生物质发电站的时候,从成本上,从土地上,从其他成本上,要考虑它的优惠。”
今年年初,我国沙漠里第一个生物质热电厂,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建设,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生物质热电厂就建在与一个甲醇化工厂不到两公里地方。电厂每年的全部用水都来自这个甲醇化工厂工业废水,而生物质发电完成以后,剩下残余物草木灰,又是制作钾肥的原料。
“从头到尾没有废物,利用废物,本身没有废物。”
李京陆告诉记者,生物质热电厂将在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行,从这里并入主电网,一年的发电量预计可以达到1.8到2.1亿度。
“那这个1.8到2.1亿度的这个数,大概够多少人用多长时间呢?”
“如果说我们按照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小区,是吧?它应该能供应四个一百万平方米的小区,也就是四百万平米的城市住宅的供电量。”
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上的乌兰达赖,是生物质热电厂的第一个原料基地户,去年10月,电厂还没有动工的时候,他就和生物质热电厂签订了3500亩沙柳合同,仅土地租金一项每年就能收到20000元钱。
“今年可以收入挺高的,四万多块钱收入。”
在采访时记者看到,在生物质热电厂周边2、30公里的地方,有很多牧民都在种沙生灌木,乌兰达赖告诉记者,这些牧民都是他为种植3500亩沙柳雇来的,三年之后,当砍伐沙柳的时候,3500亩沙柳大约能卖到11万元钱。
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这个新能源,特别是生物质发电新能源,在我们国家,我不敢说,但在鄂尔多斯市确实它是一件新的事物。我们目的是要用这个生物质的发电,是要带动这个产业,带动农民牧积极的种沙柳。把沙产业搞起来,主要是为这个服务的。那么它的受益,很肯定这个电厂,很肯定是微利的。那么我们认为它拉动沙产业,治沙是有效益的,农民治了沙以后是有效益的,这样它的功劳就功不可没了。功不可没了。”
半小时观察
说起内蒙古的资源,我们往往会想到它的草原和煤矿。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大风和沙漠也蕴藏了一个个财富金矿。如今原煤产量全国第二的内蒙古,出现了越来越多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50万千瓦,同比增长近1.5倍,约占全国总量的1/5,居全国第一。在克什克腾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达尔罕草原等地,一批规划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基地正在建设。预计到2010年,全区风力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超过500万千瓦。而在利用风能的同时,内蒙古的沙漠治理也不再是单纯的防沙固沙,在治沙的同时,人们看到了利用沙漠,创造财富的潜力。
茫茫沙海,无情风沙成了一把金钥匙,这些变化背后的无形之手就是市场。采访中我们就了解到,过去当地植树治沙很多时候都是靠花钱雇人来干,成活难,成林就更难。现在种树能挣钱了,农民对树木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内蒙古目前个体治沙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已超过1300户。国家林业局统计,去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均从治沙得到的收益达到了345元钱。农民从市场中找到了效益,企业从市场中找到了商机,而我们从市场中找到了挽救生态环境的办法。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