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3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文指出,所有后进国家在向世界舞台冲刺时,都要遭遇强势国家的抵制,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最终还要靠中国人自己。原文摘录如下:
在过去几个月,从宠物饲料、儿童玩具,到咳嗽药水、牙膏,中国产品接二连三遭欧美禁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更发表报告称,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称,“中国制造”现在看来像有另一层含义——“购买者小心”。在美国犹他州,有食品公司更打出“无中国产”的招牌以示安全。
就在“中国制造”几乎与“有毒”、“威胁”划上等号的时候,中国进行了舆论反击和贸易反制。一方面媒体将“中国制造”的不幸遭遇视为妖魔化中国的最新表现,另一方面中国也禁止进口11家美国厂商生产的肉类制品。中国竭力避免将相关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已成了政治问题,并且无法避免。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制造”所遭遇的麻烦?怎样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
早在两年前,笔者从欧式“中国威胁说”中已预感到了今天正面临的挑战。当中国各类产品迅速占据欧美超市货架,把很多小店铺挤出街道,开始直接影响欧美经济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的内容就会从远离大众关注点的军事、政治,转移到与生活相关的服装、鞋帽、电子、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琐事”上。
所有后进国家在向世界舞台冲刺时,都要遭遇强势国家的抵制,因为这关系着欧美的就业、经济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与政党间的权力斗争直接相关,政治化在所难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制造”也有类似的遭遇,在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时也曾被“妖魔化”,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几项产品质量不过关而让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品受辱,在国际上是不得不面对的考验,不仅涉及商品本身的质量认同和评价标准,更牵扯着一个大众情绪。德国公司把印有“F-U-C-K YOU CHINA”辱华字样的白色T恤衫出售,部分地表达着欧美劳工阶层的潜在心理。
不过,这种抵制却是正常的,中国人不必太过敏,关键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抵制的过程是挑剔的过程,能够渡过“挑剔期”就接近“接受期”了。只是,“挑剔”可能有政治因素,也可能有经济因素,当然也有商品本身的缺陷,需要中国人认真分析。
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的主角当然是中国人,即便是为外国企业“贴牌生产”,只要有“中国”二字就有中国人的责任。实际上,即便在食品行业,“中国制造”也并非真的就是“不安全”的别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近日强调,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所独有,各国政府都需要加强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
擦亮“中国制造”的声誉,首先是中国能够拿出一些独特的质量响当当的名牌和几个旗舰企业。三四件质量事故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商品蒙难,一两种驰名产品也可以立国。英国政府对“疯牛病”的遮遮掩掩,导致英国失去70%以上的欧盟牛肉市场,“英国食品”从最安全跌落到“不可信”,其农业自此一蹶不振。反之,一个诺基亚支撑了芬兰的经济和国家声誉;索尼、丰田、本田把“日本制造”从“劣质产品”扭转为“优质产品”;现代、三星能遮盖掉“韩国制造”的种种阴影。要让“中国制造”闪光并且为全球信赖,竖起几个人见人爱的名牌是捷径。技术创新、销售战略、生产标准不仅要达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还要在名称上让全世界易记易接受。“东京通信工业”改为“索尼”后让这个名字风行世界的例子,极好地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对富有诗意和善于狂想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6个字分量极重。
利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也是重要武器。2004年,浙江通领科技集团生产的GFCI(接地故障断路器)产品进入美国,迅速占领美国主流市场。但同时遭遇美国世界级电器巨头企业莱伏顿公司在美国3个州地方法院的起诉,称通领公司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这场官司现在有了结果,通领科技集团没有“偷”他们的专利,是自己研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勇气和底气去打赢这场官司,那么“中国制造”不仅“有毒”,而且“偷盗”。这场官司获胜,对所有“中国制造”的信誉都有正面作用。
中国在各个出口行业,尤其是事关人命的食品、医药行业,进行严格的自我整治是非常必要的。“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曾被中国政府视为“最大的人权”。那么,本国国民都对自己所吃所喝不予信任,都不敢保证“无毒”,很难让外国人信任“中国制造”的食品就很安全。
另外,中国人常把“利”的反面看作“义”、“良知”,其实“利”的反面是“害”、“灾难”。无“义”的逐利可以接受,“有害”的逐利则万万不行。把政治上的“内外有别”、“抓大放小”应用于商业,是“中国制造”声誉受损的核心因素,值得全社会反思并且进行严格的制度建设。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制造”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名字都会响亮起来。(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