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猪肉价格上涨也有市场周期性调节的因素,因为去年同期国内猪肉价格非常低,最低时降到2.7元/斤,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甚至开始宰杀母猪。因此,今年春节猪肉价格就开始上涨,而受猪本身生长周期的影响,预计到10月左右肉价就将趋于平稳。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赵宝华认为,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类价格上涨是生猪疫病影响、以前养殖效益太低和当前养殖成本上涨较快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已出台鼓励政策,价格回落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蛋类价格已经出现了快速的回落。
“可见,食品价格上涨有一些特殊、短期的原因”,张立群分析说,一方面受国际油价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另一方面受市场周期因素作用,导致了今年食品价格走高。
而对于粮价,袁钢明认为粮价上涨不值得担忧,虽然短期看会对城市低收入人群有些影响,但由于涨价不是因为粮食短缺,因而很容易调控,“粮价上升到一定幅度后会保持平稳,不会继续上涨”。
张立群也认为由于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因此粮价上涨导致的CPI上涨不会长期持续。从2004年起,我国连续三年粮食保持大丰收,2006年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接近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开始回升,到去年底,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库存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占当年全国消费量的40%,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粮食安全库存17%到18%的标准。
同时,从历史上来看,粮价只有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尚在10%以内。
而此次价格上涨后,对于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影响,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今年出现的情况不是中央检查组去地方检查投资项目,而是,温家宝总理考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情况”,袁钢明认为,当前城市居民的承受程度也是判断宏观经济稳不稳的重要指标,因此,政府采取了措施对低收入阶层进行补贴。
同时,接受采访的研究者们也提出,肉价、粮价的上涨,从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更需关注普通老百姓、贫困地区会不会被高速增长甩掉的问题。
涨价不会继续传导
那么,CPI的上涨会不会继续向宏观经济的其他领域传导?或者说,在其他的宏观经济领域中是否仍存在将会诱导价格持续走高的因素?
除了食品价格外,在CPI中还有两个指标值得关注,一是居住类价格,二是耐用消费品价格。之所以要单独提出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前者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而后者的上涨则正是我国此前发生通胀的重要指标;而且,这两个指标都与工业生产、投资等密切相关。
先看耐用消费品。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曾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一次是在1988年至1989年,通货膨胀率的峰值达到18%;另一次是1992年至1994年,通货膨胀率的峰值达到24%。在这两次通胀中,都曾经发生过日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价格疯长和抢购热潮。比如,1988年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零售量分别增长20%至50%,日用品类价格上升了12.2%;1994年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上涨了12%。
“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耐用消费品价格的增幅一直是负数,从去年开始才成为正数”,对于5月耐用消费品2.4%的增幅,袁钢明认为这是正常的,“适度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胀,而且要好于下降,因为它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不能说下降才是安全的”。从这个指标上分析,袁钢明认为,今年耐用消费品价格的适度上涨是合理的,不同于上两次通胀的情况。
再看居住类价格,5月份其涨幅达到了4%,在CPI中也处于高位。接受采访的研究者们都指出这反映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行,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的销售价格上涨6.1%,特别是以前的非热点城市如深圳等房价上涨很快。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袁钢明提醒,要继续对高档、投机型房地产进行调控,以防累积风险和泡沫。
这两个指标都与工业消费品价格密切相关。而从今年的情况看,工业消费品涨幅并不高。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
正因如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作出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分析认为,PPI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都摆脱了2003~2006年的高位运行状态,进入平稳、适度区间。这说明CPI并没有来自上游产业和生产环节的上涨压力。
而同时,工业品价格向CPI传递的周期也由1年增加到2.5年,传递率从85%大幅度下降到31%。2003年到2006年工业品价格指数高于CPI的格局在2007年2月已被打破,CPI高于工业品价格指数平均达到0.35%。
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真正的通货膨胀会出现货币增长过快,尤其是出现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工资和物价轮番上涨的情况。而最近两年我国虽然工资有所上涨,但企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仍远远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因工资增长而产品提价的情况,因此不存在工资上涨引起物资的上涨压力,也不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而且在他看来,只要CPI不超过5%,都只能称之为“物价上涨”,而不能叫做“通货膨胀”,5%到8%只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有8%以上才是通货膨胀。
张立群则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认为,当前的供给潜力很大: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来看,资金、劳动力、技术都有充足的保障;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越来越灵敏,市场短缺什么,企业就会很快组织生产出来。因此,在他看来,无论是粮食供给基础,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不存在短缺,不会发生因短缺所致的通胀。
“CPI增长3%这是去年提出的调控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并不是指令性的或是强制性的”,张立群认为,从国际上来看,CPI增长3%也是一种非常温和的价格上涨,不会对于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当前价格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其增幅会超3%,但从全年来看,也不会距离3%远很多,预计还将在当初调控目标范围附近”。
袁钢明则认为,关键并不在于具体数字的高低,而是要看宏观经济中各个指标是否均衡,“经济要处于稍微上涨、略有通胀危险的情况下,才更有活力;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偏冷,伴生而来的则是失业增多、收入下降,那么老百姓将更难以承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