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CPI连续三个月超过3%,但先行指标表明未来不会发生明显通胀。压力主要在于资产上涨和日益增大的流动性过剩阴云
3.3%、3%、3.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3月到5月,涨幅已连续三个月突破3%的警戒线,持续走高。尽管6月的数据将在7月18日左右才正式出台,然而CPI涨幅将超过3%已成为官方预测。考虑到最近两年,我国的物价水平一直在低位运行,研究者们对此议论纷纷。更有研究者预测,6月份CPI涨幅有可能超过4%。
普通居民的感受则更为直观:猪肉价格经过6月的高位震荡后,在刚刚进入7月后便继续向上突破,北京、广州等地猪肉价格再次冲高。再加上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已向发改委上报了调价申请;连月来深圳、广州、南京、重庆等城市的房价暴涨;股市的起起落落……诸多信号叠加起来,使得那些对于1988年和1994年的通货膨胀、百姓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仍然记忆犹存的人们,再次对今年是否会遭遇通胀心存疑虑。
央行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三季度物价预期仍不乐观。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预计物价趋升,占比超过上季度5.9个百分点,与50.8%的历史最高值仅差0.6个百分点。
那么,CPI的持续偏高,对于整个经济形势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出现人们担忧的通货膨胀?《瞭望》新闻周刊就此展开了采访。
食品涨势不会引发通胀
如果说与往年经济形势比较,200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中存在的一些反差或明显变化,那么,当属物价的变化。“近期围绕宏观经济争论的焦点正是价格问题,但是,在我看来,物价没有大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对于物价形势持乐观态度。
“先不说上涨,从5月的数据来看,CPI中的不少指标是在下降的”,袁钢明具体分析说,服装价格、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都在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食品中的鲜菜价格下降2.3%,鲜果价格下降11.2%,尽管有季节因素,但因为是“同比”而非“月环比”,袁钢明认为这些指标还是非常有参考意义,因为“发生通胀的时候,上涨最厉害一般都是鲜菜、鲜果,因为它们最容易受到谣言传播或是紧张情绪的影响,出现价格跟风上涨,比如鲜菜价格在1988年上涨31.7%、1994年上涨38.2%,而今年以来的蔬菜价格一直都是在下降的”。
再从涨幅来看,与老百姓的感受相同,今年上涨最快的正是食品价格,5月就达到了8.3%,在当月3.4%的物价涨幅中,有2.5个百分点是食品上涨所带来的,特别是以肉禽价格、蛋价分别上涨26.5%和37.1%为最。由于在我国CPI商品构成和权重中,食品类商品权重占33.6%,CPI走势与食品价格走势相关程度很高,所以有观点担心,粮价日益走高将会引发通货膨胀。
“从涨价原因来分析,就可以看出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又与国际能源短缺有关”,袁钢明分析说,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75美元,因此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