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压力无处不在
几个月前的一天,某投诉网站的电话打到了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办公室。
“投诉你们企业的人很多!你们应该迅速办理,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最近有一个活动想请你们来参加。我们的后台有很多你们的投诉,你们要是不来,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投诉公开!”
据该企业的李亮(化名)回忆,投诉网站从不以企业的身份找上门来平等对话,相反,他们态度相当强硬。李亮复述他所在的企业遭遇的投诉事件时说,对方当时的电话,口气俨然斥责。
作为一家中等规模企业的部门负责人,在李亮看来,产品或多或少存在质量问题,引发投诉或处理不当,发生点情况在所难免。“他们确实能在官办网站等投诉通道无法很好回馈用户的现状下,给我们提供反馈意见,我很赞同。”
但公益性的行为很容易被转变为营利行为,电话只是一个信号。
在此之前的步骤,在李亮看来叫寻找“口实”、确立“靶标”。当商家出现用户投诉记录时,网站负责集中相关信息、调查用户等数据整理工作,接着宣称他们代表消费者来沟通。如前文所述,他们会直截了当地表示要企业出钱在网站上投放广告,提供赞助。
网站一般根据事情大小和企业能力来“要价”,这位负责人表示,多的要十多万元到几十万元,最少的也要几万元。
每一笔要价看起来不多,但仅这一个网站就“监督”着全国几乎所有和老百姓相关的产品,从美容、医药到电子、日化、房地产。范围巨大,目标众多,任何一个产品积累了一定的投诉量都有可能成为“靶标”。
而且,即使企业愿意忍痛花一次钱,也不能保证“一劳永逸”。“不合作后果很明显。”一位企业负责人道出了自己面临的处境:在电话通知之后,网站会不间断地发来文件,建议企业参加网站组织的各种“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施压。
同时,一旦“沟通不成”,这种压力将可能变得无处不在:在给企业施压的同时,网站把用户投诉信息组织成新闻稿,等待合适机会群发给各大媒体,进一步扩大负面影响。
“网站通过策动媒体来给企业施压。当企业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不得不主动再找到网站求情:你们能不能不这样做?你的稿件能不能不发?”李亮这样描述企业和媒体之间运作的最后一环。
一场权衡性价比的拉锯战
知情人透露,有经验的企业在此时选择一边评估对方实力,一边“通过其他渠道来解决问题”。
“就像这家投诉网,最初我们是计划跟他合作的,但后来经过了解情况,发现这只是一家企业而非政府部门。”一位专门负责处理此类事件的知情人透露,“知道这是个企业,我们的判断马上就发生了变化,不太想和他合作。”
他说,合作与否,花多少钱解决这个事,主要看压力大小,即媒体影响力的大小。企业内部会评估,如果找过来的是大媒体,大部分企业就肯定选择合作,而且会主动配合解决问题。
按照网站提供的投诉资料,企业会联系用户进行沟通,争取在客户环节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和影响。“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不是说我不和你合作就没办法纾解困难。”
即便如此,多数情况下,投诉客户留下的电话死机、关机,让企业根本找不到人。如果在这一步上难以取得突破,他们就不得不回头面对网站施加的种种压力。
此时,情况将变得更加微妙。拿这家投诉网来说,尽管身后只是一家企业,多年以来积累的“江湖地位”使其不容小觑。一旦被企业断然拒绝后,他们的写手在一些著名网站、社区上竭力制造声势,将白大夫的事件越炒越火。
某企业的当事人称,在类似情况下不便直接拒绝,只能选择“部分的配合”。也就是说,按照建议,企业不得不去参加网站组织的所谓“活动”。
“越来越麻利,不,越来越麻木”
在李亮供职的企业,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这样的电话,虽然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但实质大体相同。除了这样带违规性质的网站,找上门来的其他媒体也“多的是”。
李亮显得很无奈。他还记得自己初入行时,遇到这种事情“的确很愤懑”。随着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最终能够老练地判断该事件的社会影响力,搞好品牌形象的维护及销售的促进,把这些事情圆滑地“处理”掉。
“我也是变得越来越麻利,不,是麻木了。”但无论如何,商家最终都得选择,是合作,还是反击?“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我的选择无可奈何。”
不仅是李亮供职的企业,据说,在家电、手机行业,此类事件的几率更高。业内盛传,诺基亚的5500事件,正是某一网站在幕后起作用。
今年315晚会直播现场,中央电视台曝光了诺基亚5500键盘脱胶的质量问题,让这款手机马上受到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和监督。有网友将其评为年度“买了就后悔手机”第一名。迫于舆论压力,不久,诺基亚发表声明致歉并表示额外提供两年的免费维修服务。
“我敢保证,所有企业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业内人士称,企业越大,这笔支出也就越大。(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