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古代文人骚客向往的生活,却似乎不是“明星学者”易中天的追求。
5月6日、7日,刚刚完成美国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等五场演讲归来的他,便出现在广州、深圳的《品三国(下)》签售活动现场。而在该书面市之初的4月15日,易中天在上海签售出8000多本,用掉了10支水笔。
与忙碌相伴的是金钱。出版《品三国》上、下辑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品三国(上)》已经卖到200万册,而下辑面市仅一个月就已发行160万册,印数170万册。
按照双方约定的12%的版税率计算,易中天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获得的税前版税是1110万元。对于古往今来一直被贴着“清贫”标签的中国读书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赚钱的不只是易中天
今年3月,福布斯公布了“2007中国名人榜”,易中天首次上榜,综合排名47,收入排名50(660万元)。
易中天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稿酬,而国内支付“天价稿酬”的“始作俑者”是路金波。
知道路金波的人,肯定没有知道网络作家李寻欢的多。其实他们就是同一个人。路金波现在是榕树文化公司总经理,领导着一支高效率的团队,专事发掘、制造畅销书,并从中斩获丰厚的利润。
在外滩中心宽大的办公室里,面对本报记者的路金波妙语连珠。去年出版韩寒《一座城池》、安妮宝贝《莲花》,路金波各开出200万元的稿酬,搅得出版界内一片哗然。他因此被称为出版界的“捣乱分子”。
但路金波自己并不认同“捣乱”的评价。“天价稿酬的信心来自丰厚的盈利,真正的畅销书不会赔钱,而且我们会比作者赚得更多。”路金波的底气来自真金白银的收益——《一座城池》和《莲花》,各让他赚了300万元。
而在去年,路金波和他的团队还打造了“郭妮系列”,他说这叫“无中生有”。郭妮系列13本,总计销售近400万本,郭妮收获300万元稿酬,而榕树文化公司的收益则高达5000万元。
路金波坦承,“郭妮系列”可能是国内天价稿酬的开始,“从我以后,才有了易中天、于丹等高稿酬现象出来,是我先掀起的价格战。”
从《品三国》上尝到甜头的郏宗培,说起“天价稿酬”来同样气定神闲。据他介绍,刚开始以14%的版税率、55万册起印数竞到《品三国》时,还担着一定的经济风险,但发行到30万册就没有经济风险了,“利润没好好算过,从理论上来说,作者能拿多少,我们至少也能拿多少。”
上述14%的版税率要分成两部分,其中12%付给作者易中天,另2%付给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
出版于丹《〈论语〉心得》的中华书局也是一个大赢家。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没有对本报记者透露于丹的版税率,但他肯定地表示,该书不到半年就发行380万册,近年来比较罕见;这毫无疑问给出版社带来了很高的收益,到底有多少收益,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作者、出版者之外,一本畅销书的利润,销售渠道也会分得一大杯羹。按照国内出版业的惯例,畅销书按六零折批发给渠道,也就是说,书价的40%将由图书经销商获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只是正规的经销商,大量盗版书产生的利润无法纳入统计。
稀缺资源抢夺战
在路金波看来,畅销书要用销量说话,10万本以上才能算畅销书。中国每年出版约22万种图书,去掉教材、教辅类,大众图书销量10万本以上的不会超过100本。无疑,这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
稀缺的畅销书资源注定会成为各出版公司、出版社争夺的焦点。“这时候关系已经不起作用,目前来说,还停留在低层次的竞争上,谁给的钱多,谁就能拿到这些资源。”路金波告诉记者。
顾青介绍说,对畅销书资源,出版社任何时候都是积极争取的。郏宗培也认为,畅销书可遇不可求,全国580多家出版社“都在瞄着”。
郏宗培遇到了《品三国》,也把握住了机会,所以赚得盆满钵满。去年5月,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写完后,30多家出版社争相联系,无法决断的易中天最后决定采取无标的竞标的方式竞争书稿,这在中国图书界还是首次。
12家出版社参与竞标,上海文艺出版社最终胜出。郏宗培的大手笔,令同行惊叹,有人认为他“盈利很难”,也有媒体发出“是陷阱还是馅饼”的疑问。
事实证明,郏宗培拿到的是一块香喷喷的大馅饼。郏宗培告诉本报记者,《品三国》上、下辑销量一再上行,同时也带动了易中天“品读书系”销量的增长。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2006畅销书排行榜显示,非虚构类TOP10中易中天占了三席,《品三国(上)》、《品人录》、《闲话中国人》分列第一、五、九名。于丹的《〈论语〉心得》名列第二。该榜单数据涵盖全国257个城市的1462家书店门市,时间截止到2007年1月1日。
路金波很赞同这种公开竞价的方式,因为“资源的重要性大过出版公司和出版社的重要性。目前这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不足以发掘出新的畅销书明星”。
他还笑称,央视“百家讲坛”创造了众多畅销书明星,如果建一个“央视出版社”,他们就掌握了最多的畅销书资源,可以名正言顺地赚钱。
出版业繁荣问号
然而,作为民营出版商,路金波并不看好国内出版行业,原因是“政策不明朗,前景不清晰,既无资金,也无管理,更无人才和积累”。他认为,中国的畅销书市场还远远称不上繁荣,依然看不见增长的趋势。
路金波赞赏互联网经济的创造性。在他看来,互联网经济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出来,各种各样的1.0、2.0,半夜过后就变成了4.0,“因为这是一个和全球接轨的行业,所有的主意都有钱来支撑,都能变成现实,所以有那么多人不愿在美国当工程师,愿意回来创业。”
但路金波自己为何选择进入出版业,而不是互联网?他坦言是因为没赶上互联网的发展,“到出版业一看,这地方挺落后的,能赚到钱。”当然,也并非遍地黄金,“只能说遍地小钱,葱姜式的。”
顾青赞同路金波的看法。他认为,国际上运作成功的畅销书可以达到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册的销量,中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书;图书业要繁荣还有许多问题需解决,比如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打击盗版,提高从业者素质等。
在郏宗培看来,中国图书市场很活跃,却处于亚健康状态:盗版仿佛牛皮癣黏在畅销书身上;选题撞车现象严重;书店里图书琳琅满目,真正盈利的品种却不多……
路金波希望从一个“灰色地带”的出版商转变为内容供应商。他说不愿在这个行业里进行低层次的竞争,下半年会把公司整合成面向综合媒体的内容供应商,不管是做传统书、电子书还是广告,抑或有声读物等,都要向作者支付更高的报酬,提供更好的服务,掌握更好的资源。他预计,转型之后,公司的规模和利润空间都将有较大增长。(任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