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在深圳举行的一次私募基金论坛上,有些没门票的人急得在场外大喊:“我是私募,为什么不让进?”他们看着明达信托的刘明达、林园等人在里面正襟危坐,觉得自己也该有一席之地。
深圳的私募基金扩容很快,其中既有浸淫多年的顶级高手,也有刚入行的菜鸟。在漫长的熊市中,干上私募是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在当前的牛市中,私募走出了大众化路线。
遍地是私募
“神州大地,现在到处是私募基金。”业内人士这样调侃现在的私募基金发展状况。市场牛气冲天,公募基金的发行动辄过百亿,私募基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会,有品牌的信托型基金根本就不愁发行,肖华创办的尚诚信托基金只经过寥寥几次路演,就募集了近2亿资金。
一些老的私募信托基金不断调高最低认购额度。在深国投的网站上,明达信托基金、天马、赤子之心、亿龙中国等信托私募基金都将原定的100万元最低认购额调高。其中康晓阳的天马更将最低认购额调高至500万元,这意味着一期信托计划将至少扩张到10亿元规模。
除了这些规范的私募基金以外,现在市场上的私募可谓五花八门,在网上拉客户的就是其中一种。
在天涯股市网络论坛上,记者碰到过一名拉客户的网友。他每天免费推荐5只股票,让人实测其水平,如果觉得合适,可以另上QQ私聊合作。其所做的就是帮人投资,大家将其账户操作密码交给他,由其全权操作,然后进行收入分成。
而在现实当中,不少的人士也在不断游说周边的亲朋好友,希望代客理财。在一家券商营业部的大户室,记者就见到了券商出身的冯先生。这位仁兄笑称自己是“追风者”,闻到腥味就扣动扳机。
“我们这样的人进入不了深国投的视野,所以只能拿着朋友的钱玩玩。”冯笑着说。据介绍,深国投目前挑选合作伙伴发行信托基金的条件非常苛刻,他们很珍惜赤子之心、明达基金树立起的信托金字招牌。
私募也学巴菲特
在鱼龙混杂之中,优秀的私募做得比公募基金还像公募。不久前,肖华的“金手指”点中了“孚日股份”,其私募信托基金赫然出现在孚日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消息一经公布,该股旋即涨停,即使此后市场数次大跌,孚日走势也相当稳健。据了解,肖华这种路数的基金还有一批,像他们这样坚守价值投资。
“建议关注某某股,在新疆发现金矿”,“某某股发现油田。”在对李先生的采访中,一会儿是手机传来消息,一会儿是MSN有人呼叫。有的消息他瞥一眼就删掉,有的消息他要琢磨一会儿,特别重要的消息他迅速打电话告诉研究员跟踪。李是国内某私募基金的掌门人,他不愿意透露姓名。
“这段时间我是很痛苦的,一些消息觉得是假的吧,它偏偏能涨很高,这些内幕消息的确很有诱惑力。”李承认。
在过去的一年中,他管理的信托基金业绩很好,这主要得益于选股。他选股的眼光很独到,去年其股票池中的铁龙物流等一批蓝筹股曾在6元附近横盘调整数月,他并没有像那些短线客一样,而是耐住性子苦苦等待,终于等来了铁龙物流翻了一倍。此时很多机构才开始注意到铁龙物流的潜力。
大牛市中,各种消息满天飞,但李先生仍坚持自己投资的原则。“投资应该还是要有自己的信念,如果不能坚持原则,依靠内幕消息,最后还是会亏回去。市场是很公平的,所有超出你个人能力的那部分超额收益不是你的,只是暂时替别人保管而已。”
对他们,研究人士的点评是,“私募人”干的是“公募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了把钱交给李先生来管理,他们发现,李先生这类人选择的股票虽然在某个阶段涨得不快,但是资金安全程度较高,一段时间过后,收益仍很可观。
紧盯上市公司
“你这次去,一定要见到公司的高管,要想尽办法与他们多沟通。”陈先生打电话叮嘱手下的研究员。陈可以动用的资金据说已经超过两亿元。他手下的研究员也非等闲之辈,以前曾是国内某著名券商的金牌研究员。据了解,去年底的时候,国内很多做得好的金牌研究员都曾接到过私募基金的电话,邀其加盟。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相比起公募基金而言,很多大规模的私募基金更加重视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他们不把上市公司的情况翻个底朝天,根本不敢大规模建仓,也许正是这样,他们才会显得比公募基金先知先觉。
福建南纸,这是一家地处福建南平的企业,春节后被Z先生盯上了,当时这家企业的股价还不到5块钱。他的嗅觉很灵敏,觉得去年四季度大盘蓝筹股炒了一阵,也该轮到低价股了。
Z看好“南纸”的理由在于其是国内九大新闻纸生产企业之一,而造纸行业由于原材料35%来自国外而受惠于人民币升值。另外福建南纸还参股兴业证券,持有兴业银行301万股,是典型的参股券商、银行概念。看到这里,他又专程来到南平,对福建南纸进行考察,并找来福建证券公司的朋友,询问这家公司的细况,最后决定大举建仓。现在福建南纸的股价已突破8元,两个月内他就在这只股票上挣了60%的利润。
在陈这里干,与过去在券商那里干不同,研究员过着痛并快乐着的生活,及时推荐了大牛股并力劝重仓持有,可以受到老板重金奖励,但如果不幸漏掉了因基本面发生变化股价大幅上扬的公司,那么陈的脸色可会不太好看,他要求手下研究员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搞到上市公司的第一手资料。
钱太多也是负担
还有很多私募基金经理的操作像是“追风者”。“关注S股。”那位出身券商的冯先生接到电话,迅速打开某S股的K线图,发现形态很好,于是迅速扣动“扳机”,该股第二天果真上涨。同样的一幕出现在另外一天,但结果却正好相反。消息不确切,冯的资金被套住,不管,斩仓出局,另寻机会。看着冯的操作,感觉他仿佛在一个赌场,手握着筹码,不断算着自己输赢的概率,然后下重注,希望摸到一把“同花顺”。
冯先生坦承自己靠的是“野路子”,听消息就追,他认为自己在业内人脉丰富,做这一套有把握。不过,他认为在牛市当中,消息无论真假,传播速度都相当快,即使消息不实,受的惩罚也不大,他甚至利用金融行为心理学来为自己的这套做法寻找根据。
在过去的一年中,冯由200万元起家,收益做到了3倍,让他的朋友与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不过,春节以后他发现自己的短平快打法不行了。因为很多人慕名而来,把钱委托给他管理,随着资金量迅速膨胀,他发现自己触到了一个资金量的天花板,过去的那套玩法似乎行不通了,一是这么大的资金量很难同时进去,二是进去了也不怎么涨,“可能我进去的时候主力就发现我了,像我们这种短线客他们是不喜欢的,我们快进快出的做法会破坏他们的盘面,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我们洗出来。”他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我们开始转向长期投资。”冯在随后一次电话中告诉记者。这似乎是一次“剑宗”向“气宗”的靠拢。不过,这种转变对于快枪手的他实在是一种折磨。(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