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总部最近发布了今年1月份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报告,其中披露,1月份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减少192亿元,同比多减584.3亿元。一般来说,1月份是消费旺季,同时也是外出务工者携资返乡的高峰期,社会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因此这个阶段储蓄通常会增长比较慢,而且一般这个趋势要到3月份才会逐渐扭转过来。但现在的问题是,储蓄不是增长放缓而是负增长,这就引起了关注。
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由于1月份股市活跃,指数连创新高,导致居民投资愿望不断提升,从而出现了资金从储蓄向股市的分流,其直接影响就是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下降。对此,央行上海总部的观点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银行资金稳定性也带来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为什么要关注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储蓄大量减少,特别是稳定程度比较高的定期储蓄大量减少,显然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
从理论上来说,银行的一大风险就在于储蓄存款下降,使得支付能力受到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储蓄存款的下降,对银行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有人据此提出,央行为了改变储蓄下降的势头,一定会拿出包括提高利率等在内的调控措施,将分流出去的资金拉回银行。但是,从人们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来说,情况则比较复杂。
首先,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居民的储蓄意愿很强,现在的储蓄存款下降局面,还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尚不足以对国家的金融稳定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时下银行的主要问题还不是储蓄存款资金太少,而是贷款受到严格控制,以至存款大大高于贷款,存贷差偏大。这使得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大量资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甚至是作为超额准备金缴存央行,这就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储蓄存款在可控范围内的下降,并不能说就一定是什么坏事。
其次,长期以来,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只占很小的比例。现在居民储蓄余额超过16万亿元,但是股市流通市值不过2万多亿元。这种畸形的融资结构,一方面使得融资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居民缺乏风险投资意识,资本市场的发展步履艰难。而要改变这个局面,就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其比例和数量。在最近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了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央行负责人在一年前就表示过:现在居民储蓄存款很多,如果能够有一部分转出去参与直接融资应该值得鼓励。无疑,如果在金融改革的大局中确实考虑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和数量,那么现在储蓄出现分流,其中部分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这应该是好事情,也是工作目标之一。当然,这种分流应该是有序的,同时居民在参与进行直接融资时,应该是头脑清醒的,而非以投机心态介入。
毕竟,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风险要大得多。对于广大居民来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适应参与直接融资的。但话也要说回来,只有直接融资发展起来了,居民有了强烈的投资意识,我国的金融体系才能真正完善,银行经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才有望获得很好的解决。因此,现在储蓄出现分流,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应该被关注,但无须受到指责。(桂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