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08年资本市场的熊市行情,照理说证券业人员的薪酬都应该大打折扣,但近日却有新闻报道说“国泰君安2008年员工人均薪酬达到100万”──2008年该公司计提的薪酬及福利费用大幅提高到了32亿元,较年初预算增长了57%,按照其3000多员工人数计算,平均每个人的收入达到了100万元。
国泰君安的高薪,似乎是有关人士对于自己挺过2008年熊市的奖赏,这对于正在紧缩中煎熬的投资者、消费者是巨大的刺激。面对金融海啸的不确定性,公众对那些罔顾大局的“可耻”行径形成同仇敌忾情绪。
在此语境下,国泰君安的薪酬大手笔无疑很值得商榷──发的是谁的钱?都发给了谁?该不该发?谁批准的?太多的疑问需要思量,再思量。
不“泰”也不“安”
熊市背景下,券商赚取利润主要靠投行业务与经纪业务,而国泰君安2008年度业绩似乎并不骄人。
《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报道说:国泰君安2008年度实现经纪业务净收入49.77亿元,而年初预算是80亿元,完成率仅为62%;其中零售客户收入达到45.43亿元,而预算是75亿元,完成率达61%;证券投资部收入最惨,2008年亏损1.44亿元,完成率为负9%。此外,国泰君安销售交易部、香港公司资产管理总部也都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
那么国泰君安的主要利润来自于何处?巨额奖金总不能“凭空”得来吧?
《每日经济新闻》载文指出,国泰君安的获利途径主要就是法人股的集中抛售──2008年上半年,国泰君安抛售上市公司解禁法人股,收益40亿元左右。
此外,《华商报》载文指出,客户交易的佣金也构成了其收入的重要来源。
多劳多得,天经地义。问题是国泰君安的业绩,似乎并不是完全靠“多劳”获得的。
《每日经济新闻》载文指出,国泰君安目前注册资本47亿元,第一、二、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是标准的国资控股企业。国泰君安在2000年后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置换方式获得中国石化、大众交通、申能股份等几家上市公司法人股,其中以每股2.50元的价格获得中石化5.87亿股国有法人股,占其总股本的0.68%。
熊市中,这笔股权成为国泰君安最珍贵的财富。熟知内情的人士介绍,国泰君安2008年上半年以平均每股18元的价格减持中石化股份。国泰君安上半年仅抛售中国石化法人股一项,即进账36亿元。国泰君安2008年度主要利润来自这种“体制性收入”──来自政府给的优质资源。
在此大背景下,国泰君安的“天价薪酬”就非“多劳多得”,也就不那么“天经地义”了。
《扬子晚报》载文指出,如果国泰君安是一家私人公司,旁人即使眼红也说不出什么。然而,它是一家国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如此“瓜分”难道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吗?如果国泰君安的经营状况很好,薪酬高一些也算是有来由的,然而事实证明国泰君安的经营业绩并不算好。如果股市一片大好,客户的股票大幅升值,国泰君安的“天价薪酬”也能让国人容易接受一些。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自从2007年年底以来,国内股市一路下跌,仅2008年市值就缩水了一半以上……
《京华时报》的文章补充说,从经营角度而言,国泰君安的“天价薪酬”有“分光用光、万事吉昌”的嫌疑。人们有理由担忧:企业管理层可能比较看淡近期市场前景,因而图谋长远发展意向不明,有先把钱分到手再说的想法。而最让人担忧的则是,这种做法,如不能被有效监管,则可能被人仿效,后果难以设想。
所以,国泰君安,这一次多多少少让人感觉不“泰”也不“安”!
天价薪酬可能更多地进了高管腰包
“人均一百万”确实很“雷”人,但在媒体的报道中,接受采访的国泰君安的员工却对此显得很惶惑,他们均表示自己2008年薪酬远不到100万元。一位看到消息的国泰君安员工家属干脆直接回应:“不可能那么多!”
那么,这32亿元的薪酬福利费用是如何分配的呢?
《北京晚报》的文章说,券商内部不同职务的员工薪酬差别极大。类似投资类部门人均薪酬水平整体高于经纪业务部门。有些职位如柜台或客户服务月薪也就维持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
《今日早报》载文指出,事实上,简单地用人均来衡量收入虽然让该公司一些普通员工“叫屈”,但是国泰君安公布的报表上明确写明的薪酬及福利费32亿元的数字恐怕是错不了的,到底肥了谁,答案似乎也是不言自明──高管。
《长沙晚报》的文章指出,国泰君安多名员工对百万年薪“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很正常。这里算的是平均值,而中高层拿去了“大头”,国泰君安高层的薪水“海拔”太高了。
《每日经济新闻》载文指出,对于国泰君安高管是否拿天价薪酬这个疑问,国泰君安深圳营业部的一位副总表示:“历来就是这样的”。
国泰君安高管高薪不能没人管
对国企以及国资控股企业高管的薪酬缺乏控制,从电力业、烟草业、保险业,直到现在的证券业,痼疾依旧。
“天价薪酬”事件已被曝光,民众所关心的是,曝光之后该事件会有什么样的走向?是戛然而止还是顺水推舟?国泰君安吃到嘴里的肥肉还能吐出来吗?
《潇湘晨报》载文指出,在国资作为大股东的股份公司里,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不因管理层的自肥而流失,确实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指望道德自律或良心发现肯定是不行的。即使人均年薪1000万,国泰君安的高管们也不一定会嫌多,甚至心安理得。根本的办法还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监督制约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说,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国资控股企业的国泰君安,起码应该将高管们的年收入公布吧,起码要将这计提的32亿分配去向做过公布吧,我们政府的审计部门对这样的大额计提总要审计一下吧。
《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民众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制止国泰君安,但国家相关部门现在不能对此继续沉默或袖手旁观了。希望该事件不会到此为止,即便不能画上让公众满意的惊叹号,那至少应该画上一个说得过去的句号,总不能再留给公众一串只能去猜想的省略号吧? (记者渠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