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物价转向全面通胀压力加大,有导致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因此调控需要把握好力度。考虑到出口下降等因素,未来经济可能还有通缩压力。”这是4月25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8》(以下简称“报告”)的预判。
该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中心完成。国家统计局多名专家参与了撰稿。
撰稿人之一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警告说,目前中国从投资到工业产品,到消费品等多个领域的价格都出现明显涨幅,短期内物价面临从结构性通胀向全面通胀转变的可能。“目前正处于这一转折点上。”他说。
明后年经济或有通缩压力
报告称,过去中国30年连续平均经济接近10%的增长,特别是5年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驱动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
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为4.8%。今年一季度涨幅为8%。该报告指出,目前的物价既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需求推动因素。有内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
食品价格成为推高物价上升的主要因素。工业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投资需求加快也成为物价上升的诱发因素。此外,国际市场物价尤其是初级产品物价上涨,对本轮物价也推波助澜。最后是信贷投放的超常规增长,企业成本上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
但是上述多项涨价因素,可能会产生新的后果。
刘伟警告说,“这可能导致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成全面通胀。目前处于转折点上。”
根据报告,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些领域,迟早要内化成企业成本,这些成本的增加将是必然的。而且上游企业的成本上升,迟早要在下游表现。同时,劳动力等各种成本也要释放。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如果今年物价涨幅为5%左右,问题不大,但如果超过6%,或者达到7%的水平,问题会比较突出,“像电力等价格的调整需要做出牺牲”。
撰稿人之一的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处长施发启则认为,尽管全年可能达到6%左右的水平,但是从长期看不必太担心物价问题。
他指出,今年物价上半年的上涨压力较大,主要是上半年的物价翘尾因素使得物价涨幅在5%以上,下半年涨幅相对会低一些。
但是考虑到出口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国内产品过剩情况,因此未来经济可能还有通缩压力。“可以看看明年或者后年,搞不好还有通缩问题。”施发启说。
调控需把握力度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消耗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电力、水泥等占世界总消耗量的比重,远远超出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这种经济相对粗放后面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力、石油、煤炭等要素、资源价格仍没有理顺。
但是从目前看,下一步调控力度需要把握好力度,短期调整的步伐不能太快。
施发启指出,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中国出口下降太快,将导致国内产品供大于求,使得通缩再次出现,同时经济也会下降。
因此出口仍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为此利率、汇率的调整不能太快。美国在降息,如果经济下降太快,我们为什么不能降息,反而加息呢?”施发启说。他同时认为,国家对于养猪等农业方面的补贴仍远远不够,“散养户仍会去打工,因为补贴太少,养猪一头1年也就300多元纯收入,不如打工来得快。”
根据蔡志洲的研究,尽管一季度投资仍增长24%以上,但是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实际增幅是在下降的。蔡志洲也建议多项调控措施出台不能太猛。
上述观点得到北京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的共鸣。他说,北京的出口下滑较快,一季度北京一些电子高技术产品订单下降30%以上。同时,物价涨幅的压力在增加,全年北京CPI预期3.5%的目标被突破已成定局。尽管北京预留了成品油、供电、供热价格等国家价格上调的空间,但今年一季度物价涨幅超出6%。这使得全年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定军 实习记者 王静)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