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世界运动鞋之都”,地球上每5双运动鞋中就有2双产自这里。2007年8月7日上午,寰球鞋服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缝纫机的踏板“呱嗒……呱嗒……”有节奏地响成一片,阿惠和她的数百名同事一起,正埋头缝制运动鞋。阿惠手中的鞋是出口欧洲的,不仅是中国制造,而且缝上了中国商标。而就在5年前,同一个车间里的“阿惠们”还不得不在鞋上缝制国外的商标。
今天,晋江已诞生出一大批自有品牌:安踏、361°、德尔惠、金莱克、爱乐……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晋江鞋企的转型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服装、家电、纺织品、机电产品……经过5年激荡和变革,回顾中国外贸的潮起潮落,我们从每一个出口商品行业的嬗变中,都可以透视出中国外贸的转型,“以量取胜”、“价格低廉”的传统路线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品牌经营已经成为许多出口企业强烈的追求。
外贸飞跃带来转型考验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刊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一位家庭主妇尝试在一年中坚持不买中国商品,一年后她得出结论:“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新一轮增长,带动对外贸易步步走高。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中国外贸规模才5000亿美元,“十五”计划目标为8000亿美元,然而仅仅两年就提前“达标”,达到8500亿美元,2004年超过日本,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5年达到1.4万亿美元,2006年更是高达17606.9亿美元,为2001年的3倍多。
短短几年如此惊人的飞跃令世界震惊。中国一方面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也为世界提供了广阔市场,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外贸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多元化也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国对俄罗斯、印度、非洲、东盟等出口增长率明显快于美国、日本和欧盟。
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出口产品价格水平总体提升,彩色电视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汽车和汽车底盘、集装箱等产品上升幅度均超过15%。出口食品合格率较高,上半年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的食品合格率都超过99%。
然而,中国外贸增长“超德赶美”的势头引起了世界性关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催生外贸结构升级
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CR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调查”……仅2005年当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57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面临着新保护主义的严重威胁,不仅有美国,也有来自欧盟、拉美、非洲等的压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从最初的“不知所措”,甚至无人应诉,到逐步学会应用世贸规则,结成联盟应对贸易摩擦,加入世贸组织6年来,真实的变化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数字显示,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初我国企业面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时,应诉率只有40%左右,而目前,这一数字已提高到90%左右,对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重点市场的反倾销应诉率更是高达100%。
在应对贸易摩擦的“实战”中,松散的、各自为战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到一起。2005年,欧盟对中国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后,首先是台资、港资企业率先站出来,成立“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随后民营企业纷纷加入,使这一联盟扩大到200多家企业。专家认为,从加入世贸组织初的束手无策,茫然观望,到现在积极应对,有组织、按步骤、有层次地按照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中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正日渐成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出口贸易竞争中,主要还是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竞争,企业科技创新和营销能力发展还很滞后。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日渐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各种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利润的日益微薄。缺乏创新和品牌、技术含量低、走低价路线的产品疲态尽显,已走到市场的边缘。
其实,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然觉醒并积极行动起来。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急需通过战略并购、向国外购买品牌等方式,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以生产童车为主的好孩子集团以联合品牌策略取胜,和美国最大的销售商之一考思考公司通过优势互补,孕育出一个联合品牌——“考思考/好孩子”。这一品牌的童车风靡美国,销售量已占美国儿童推车市场的1/3。
业内皆知,芯片一直是中国各行业包括彩电业心中的痛。中国虽为“彩电大国”,却并非“彩电强国”,高额的上游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赚走,而国内制造业只能赚取产业链中的加工微利。如今,海信集团历时4年,潜心研发出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装配上自主研发的芯片,海信电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必将显现。而以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江苏省为例,品牌经济的大力发展已成为当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江苏省已有25家国家级出口名牌企业、55家省级出口名牌企业。
缓解顺差凸显中国外贸战略调整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过大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缓解这一问题。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4月访美期间,就曾明确提出中国将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2006年10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百届广交会的开幕式上宣布,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的全称将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的广交会,其更名显示出我国外贸政策将从鼓励出口向寻求进出口平衡转变。
一方面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另一方面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是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两大任务。去年以来,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明显提速。国家加强了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调控,原油、成品油出口额减少了10%,煤炭出口也出现下降。而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逐步让位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超过了整体出口增速。
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让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等东部沿海的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严峻考验。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振昌认为,一些企业将面临着倒闭或转移。
记者采访中获悉,广东省内已有加工贸易企业正在物色中西部地区考虑转移。然而也有企业认为,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因而转移的方向不是中西部而是东南亚国家。
“不管企业是否选择转移,政策一再调整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今后相关的政策还将不断出台。”广东省丝绸集团副总经理王勇力认为,“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转型之路’应对‘政策之变’。”
专家指出,今后,我国还将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
此外,我国政府将不局限于贸易环节,而是从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入手,如改善研发硬件、培养研发人才、保护知识产权等,同时加强服务贸易出口,从而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型。(记者: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