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除了落实行政监控手段,还需要辅之以金融调控等市场机制
★ 本刊记者/杨中旭
就在媒体广泛报道绿色GDP无疾而终一周之后,“绿色GDP替代工程”开始启动。
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其核心内容可用“绿色信贷”概括之,也就是说,国家将对节能减排不力的企业从信贷方面加以调控。
环保总局向金融系统提供环保信息,金融系统将从宏观调控方面做足功夫,其中不乏一些严厉措施: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
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潘岳表示,中国当前的严峻环境形势表明,少数专业部门的减排手段有限,必须与更多宏观经济部门联合起来,进行制度创新。据他透露,继绿色信贷之后,环保总局还将联合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进行政策研究与试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据本刊了解,所谓“绿色GDP替代工程”动议的提出,与绿色GDP的推行受阻有着直接的关联。去年9月,2004年绿色GDP报告由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报告发布前后,围绕绿色GDP报告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重重阻力之下,本该在今年3月公布的2005年绿色GDP报告被无限期推迟。到了7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承认,这一报告实际上已经“流产”。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节能减排形势的日益严峻。在2007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相继出炉之后,无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都提到了“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去年设定的4%节能目标和2%减排目标没有完成也被反复提及。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单位GDP能耗新闻发布会上承认,除了北京,各地都没有完成2006年的万元GDP能耗指标。
由于绿色GDP报告无疾而终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也由于自身的调控手段有限,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将重心转向机制建设,上述“绿色信贷”机制的设想开始成形。
此外,随着一些地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违法现象较为突出,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也开始加大。环保部门与金融主管、监管部门由此锁定政策切入点。今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发布文件,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此次“绿色信贷”则是在此基础上正式出台的政策,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
两个月前,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主持起草的工作方案中,对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的鼓励政策,也在更详细的环节上规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专家曾以“具备可操作性”形容之。不过,具体到信贷、保险等金融杠杆方面,工作方案着墨不多。此次“绿色信贷”的推出,则意味着信贷、保险等金融杠杆的具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