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大干旱的袭来,让农业节水问题日益引人关注。
众所周知,干旱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灌溉技术落后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将世界上最省水的滴灌技术用于粮食生产,将是对粮食安全的一大贡献。
2月10日下午,在一个关注旱情的沙龙中,一位记者提到,有位水利部离休专家说,他早就研究出中国式滴灌技术,可以大规模推广,但该技术一直不被官方承认。
这位79岁的离休专家名叫邱为铎,从事水利研究61年,1956年被分配到水利部水科院,1992年离休,现在是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节水灌溉首席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他看来,“中国农业灌溉浪费的水,占国民总用水量的40%到50%,推广中国式滴灌技术,全年可节水500亿立方米。”
然而,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主任李仰斌对“浪费”一说予以坚决否认。在他看来,邱为铎的滴灌技术“要靠老太太举着管子”,根本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水资源“浪费严重”
“仅中国农业灌溉浪费的水,就占到国民总用水量的40%到50%……”这一说法颇为惊人。2月9日,邱为铎撰文解释了该数据的计算过程。
他认为,水利部门把水送到斗渠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时计算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为40%~45%。然而,这并未计算斗渠以下的农渠、毛渠和灌水沟的输送损失,而且水到了地里还有蒸发、渗漏和经排水沟流出的灌溉退水损失。因此,如果把所有田间损失计算在内,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恐怕连30%都难以达到”,浪费了70%左右。
邱为铎提供的数据显示,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国民总用水量60%~70%,这样算来,“每年由于灌溉技术落后浪费的水资源,达国民总用水量的40%到50%”。
他进一步问:用国民总用水量的70%~80%的水资源,开发不到耕地面积40%的水浇地,这到底是成绩还是不足?
针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的问题,11日下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李仰斌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农业灌溉用水在3400亿立方米至3600亿立方米之间,国民用水总量在5700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灌溉用水占国民总用水量的60%以上。从全国范围来计算,现有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了46%,有54%在输水过程中被消耗,利用率的确偏低。
但邱为铎的“浪费”一说遭到了李仰斌的坚决否认。“没有被利用不代表浪费。”李仰斌解释道,从目前灌溉的田间状况来看,有一部分水会蒸发,继而升天成为云(约占10%),一部分水渗漏入地,补充了地下水(约占20%),这是一个自然循环、生生不息的过程。
邱为铎和李仰斌都认同的一个数字是,中国目前的灌溉技术不发达,传统的漫灌占全国灌溉面积的95%以上。
先进的还是老土的
邱为铎表示,原始粗放的漫灌技术,是对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发展一亩水浇地年用水量高达700~1000立方米,是高耗能、高污染(面源污染)的落后产业,应该被废除。但是国际上公认为先进的以色列滴灌技术,每亩需要投入两三千元改造基础设施,只适用于产值高的经济作物,不适合粮食作物。
邱为铎1975年起开始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滴灌技术。邱为铎的最大理想是,用先进、省水的滴灌技术改造漫灌区,他研制了“中国特色滴灌”——燕山滴灌,这是一套半固定式滴灌系统。邱为铎表示,这套系统使滴灌系统的建设成本降低了90%,每亩投资仅需150元左右,30%的设备使用寿命可达15年以上,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粮食生产。
他强调这套技术的更大意义是,使灌溉用水量减少70%~80%。若将一亿亩漫灌改成滴灌,全年可节水500亿立方米,大大超过了我国现阶段全年缺水400亿立方米的缺水总量。
然而,这一技术在业内人士看来,“太土”,根本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燕山滴灌我自己都操作过。”说起邱为铎,李仰斌并不陌生,他比划给记者看,“靠一个老太太举着滴灌管,走在田里移动,那太土、太简易了,跟以色列靠电脑操作的自动化滴灌技术没法比。”
李仰斌进一步补充道,在这样的“半固定式”管子下面,拴着一些发丝管,水流缓缓通过发丝管,非常容易堵塞。而且,靠人举着管子移动,根本不能浇灌大面积粮食作物。
对此,邱为铎给出了更详细的描述:每条滴灌管50米长,下面拴100个毛细管一齐出水,不用人看管,两个小时可自动浇透一片区域。“老太太的作用就是,过两个小时挪一次管子,一个老太太可以同时管50多根管。这土方法适合中国农村的现状。”
尽管李仰斌和邱为铎都表示,昂贵的以色列滴灌系统不适合目前中国的大片小麦地、稻田,但李仰斌表示,以色列的滴灌管道质量很好,有条件的经济作物可以采用,滴灌管用了十几年仍有弹性,而国产管道的质量堪忧,有的用一年就开裂报废了。
“邱为铎推广他的滴灌技术花了30多年,也没成功,说明这套技术不适合中国的粮食种植。”李仰斌说。
中国式滴灌遭遇阻力?
“要适合中国国情,这技术难免带有几分土气。”邱为铎说。他开办了水科院第一个国营的科技企业——北京燕山滴灌技术开发研究所,想通过对外提供科技服务获得经济收入。但燕山滴灌业务没推广开,是因为体制因素。
邱为铎认为,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从以色列引进滴灌设备生产线,并成立了灌排公司。燕山滴灌成了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
“肯定是他。他到处给领导写信。”李仰斌说,自己所在的灌排中心还曾接到过水利部转来的意见,安排灌排中心给邱为铎一个有关是否能推广燕山滴灌的技术答复。李仰斌说,邱为铎成立了公司专门搞这套技术,邱的儿子也从事这一行业。
1992年邱为铎离休后,开办了一个民营的北京科发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所(简称科发所),燕山滴灌改称科发滴灌。邱为铎表示,现在科发所的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只能靠他离休工资和家人的义务帮助保持运转。邱为铎表示,自己的儿子全职从事这项工作,是希望把科发滴灌的科技火种传下去。 (记者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