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大闸蟹,不一样的秋天
秋风起,蟹脚痒。眼下,正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季节。
一切照旧,仿佛看不出今年和去年有什么两样,其中有一条信息似乎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阳澄湖大闸蟹围网养殖面积明年将减半。这条信息,被连日来奔波于各地进行市场推销的杨维龙不断重复。
杨维龙的身份是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据他说,为了保护阳澄湖水域周边的自然环境,明年阳澄湖的围网养殖面积将从今年的8.06万亩缩减至3.2万亩。受其影响,预计明年阳澄湖大闸蟹的总产量将从今年的2100吨—2200吨锐减至1000吨左右。
围网养殖面积减少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对于消费者而言,肯定是大闸蟹价格的上涨。但对于养殖螃蟹者而言,心情就要复杂得多。这个秋天,对他们来说有些不一样。
太湖围网养殖面积将压缩一多半
整治网围养殖已是“箭在弦上”。
整治网围的范围,不仅仅是阳澄湖,还包括更大范围的太湖围网养殖区域。据介绍,目前太湖水域围网养殖规模19.6万亩,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太湖,大约16万亩。
据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透露,到今冬明春,西太湖2.6万多亩围网将全部拆除;今年秋冬季节,也就是今年的螃蟹上市之后,被列入整治范围的太湖围网将不再允许放入鱼种;两年内,东太湖16万亩围网养殖面积将压缩到4.5万亩。对太湖流域其他湖泊的水产养殖,也要实行严格控制,其中就包括与太湖仅相隔一个苏州城、且有内河相连的阳澄湖。
整治网围养殖,是江苏省“铁腕治太”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为了实现“用5年时间,有效控制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善”的太湖治理目标。那么,围网养殖与水体富营养化之间有什么直接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介绍,目前,围网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饵料的利用率太低,一般只有30%—40%,包括螃蟹在内的水生物吃剩的东西都残留在湖里,这确实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教授是“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富营养化发生机制及控制对策”的负责人。他的研究结论与陆健健一致:网围养殖由于投放的饵料过剩,这些有机物沉入湖底,腐烂降解后就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测定结果显示,网围养殖水域的氨、氮浓度明显高于未养殖水域。
拆除网围将促使大闸蟹实现生态养殖
有关部门已经在考虑渔民的补偿以及出路问题。
省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林建华介绍,目前从事太湖网围养殖的渔民有4000多户,加上与网围养殖相关的一些产业,将涉及到数万人的生活。“我们会充分考虑这些渔民的生活问题,尽最大努力做好他们的安置工作。”他说,通过整治,将使太湖养殖朝着规范和有序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养殖。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吴浩云认为,调整需要一个过程。“有人提出一次性全部拆除,有人提出逐步拆除,我的看法,逐步拆除比较稳妥。”
省渔业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透露,省里正酝酿一些补偿的方案,对于渔民,除了给予一次性补偿之外,可能会考虑划一块较小面积的水域,用以网围养殖,这是他们的“口粮田”,必须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
“过度养殖无疑会破坏水环境,但如果能进行适度养殖,对水环境基本不会有影响。”林建华说。有专家指出,适度养殖对于水生态的平衡也是有利的。“比如,螃蟹是吃水草的。如果一点不养,水草会越来越多,这会引起湖泊沼泽化,生态平衡就会破坏。”一位学者这样说。
上海水产大学专家调研后得出的结论:养殖面积不超过湖面面积的20%,就不会对水面造成二次污染,并能改善和修复水质。这样看来,阳澄湖网围面积削减到3.2万亩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发现,凡是水草多的地方,氨氮含量就低,水质也比较好,在养蟹网围的范围内也是这样。这说明,只要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网围养蟹是可以避免水质二次污染的。”上海水产大学教授王武说。
省渔业管理委员会一位人士认为,短期看,渔民确实会有一些损失,但从长期看,调整对于螃蟹养殖业是一件好事。通过调整,使螃蟹养殖更加规范。同时,养殖面积压缩之后,水体状况会得到明显好转,螃蟹长得会更好。
据了解,苏州市计划在西阳澄湖全部拆除网围后,进行半封闭式管理,通过放养水草、贝类、鱼类来恢复水质,大闸蟹在这里将实施散养。(汪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