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份环保违规名单的33家跨国企业,到8月15日的90家,再到昨日超过100家的名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环保违规。《每日经济新闻》昨日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得到的这份污染企业名单获悉,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如日清、花王、嘉仕伯等公众熟悉的品牌。
违规外企5天增加10多家
据了解,这个名单是由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从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各地环保局等渠道搜集整理的,这些跨国公司因违反中国最基本的环保法规而被有关部门通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截至8月20日,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已超过了100家,仅5天时间就增加了10多家,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有的公司在中国的多个投资公司或分公司都存在超标排放、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现象。这些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诸国,其污染企业有约三分之一设立在上海,其余则分散在全国各地。
除雀巢、通用、三星、3M(这几家都在2005年的时候违规过,但此后并未再有被通报)等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外,一些中国公众熟知的品牌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百事公司,在上次被曝光后却又增加了两家旗下的子公司违规;日资上海花王有限公司因“任意排放超标废水,违反水污染物防治管理规定”被上海市环保局列入“2005年第二批本市环保系统查处违法企业名单”,此外还包括和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相关的华龙日清食品公司和上海日清食品公司等。而博世、惠而浦等制造企业也被环保部门在2007年初通报有污染超标排放的通报情况。
这些资料还显示,一些跨国企业不仅违规,还成为了当地的污染大户。如丹麦嘉仕伯啤酒有限公司参与投资的甘肃天水奔马啤酒有限公司在建设初期未执行 “三同时”制度,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嘉仕伯2005年收购该公司之后,其工业废水继续直接外排,横穿天水市东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给当地人民的饮水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此后当地政府要求其整改,该公司却对此一拖再拖。由德国诺尔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在国内的子公司,因“未建污染治理设施便擅自投入生产,造成严重污染,威胁饮用水安全”,被列为福建省十家挂牌督办企业之一。
马军称,这只是在华跨国企业违规记录的一部分,上述名单只涉及有水污染的企业,其它诸如大气污染的企业并未包括。
主动整改企业仅3成
在这份消息被曝光后,上榜企业也开始行动起来。马军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已有30多家上榜的跨国企公司主动联系商谈,解释企业超标排放的原因以及已经采取的整改措施。但到目前为止,肯接受第三方审核评估的企业只有7家,已经做了和正在做第三方审核的企业只有3家。已经完成第三方审核并且审核报告获得通过和认可的企业将会从污染企业名单中被清除。
马军对这些主动解释及交流的企业表示一定的肯定,尽管有多家企业用“疏忽”、“意外”这样的字眼来为自己辩解。但像百事可乐这样的企业令他非常遗憾:该公司两家子公司被当地政府公布环境违规,却不对公众做出正式的解释,更没有主动说明另有两家子公司同样因环境违规被要求整改。此外,如日清旗下的多家合资子公司上榜后,马军得到日清的解释却是合资公司的环境违规与其无关,他认为既然合资公司与总公司共用一个品牌,投资方显然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也联系了名单中的部分企业。百事可乐公关部负责人发来一份《环保节能在百事》的资料,称有要事在身日后再做沟通;日清公司负责人戴先生则表示,违规是2004年的事情,企业已经做了整改(记者又发现了环保局对日清子公司在2006年违规排放的通报),但对于2006年和2007年三家华龙日清子公司环保违规情况,却称不是日清的问题,因为日清占有股份少,已不参与经营;嘉仕伯接此采访消息但未予回复;惠而普与博世则未予转接负责人。
跨国企业环保标准内外有别
事实上,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但是,一些跨国公司并没有遵守自己的环境承诺,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降低了环境标准。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8家工厂里有7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
目前,名单中的污染企业总数已经上升到7000多家,除100多家跨国企业外,绝大多数仍然是国内的企业。马军认为,中国一些企业的低环保水平不应该是跨国公司环境违规的借口,面对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跨国公司必须和中国的本土企业一起承担起自己的环境责任。(何建波)
新闻链接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是一个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由该中心主任马军创办。目前已开发出国内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并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信息公开。马军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6年最具影响力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