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全国共有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95%,其中约1/3为淡水湖泊。湖泊作为一种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独特资源,在供水、防洪、航运、养殖、旅游及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由于流域的超强度开发和湖泊资源的超强度利用,造成我国湖泊富营养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据水利部水文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日益严重。据调查,太湖水质为四类和劣于四类的水域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83%左右;滇池的水质以四类为主,占评价面积的69%,劣于四类水质的水域面积占评价面积的31%;巢湖的中部湖区水质四类,西半湖的多数水域水质劣于四类,只有东半湖水质能够达到三类。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城郊湖泊也已经富营养化。杭州西湖水质经过清淤和换水,水质四类,仍属富营养化;山东大明湖水质劣于五类,南京玄武湖,水质介于四类和五类之间;武汉东湖水质主要是五类和劣五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最近几年,湖泊水环境的恶化趋势还在发展。尤其是太湖、滇池等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社会、经济、群众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湖泊生态恶化,是人类过度开发的结果。如为了防治湖浪对岸堤的侵蚀,在太湖、滇池等湖泊都采取了水泥衬砌保护岸堤的办法,使得原始的湖岸滩地和湖滨湿地消失殆尽。湖滨湿地作为湖泊-陆地的过渡区域、往往水草茂盛,可以大量吸纳入湖营养盐,特别可以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入湖,但大范围的滩地围垦使得自然湖滨湿地遭到破坏。数据显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共围垦湖泊滩地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超过了五大淡水湖的面积总和。仅湖北省江汉平原,就因围垦损失湖泊数量一半左右,从50年代的609个减少到80年代的309个,面积减少2600多平方公里。
人类活动不仅在源源不断地向湖泊中排放污染物,同时又在通过湿地等环境的破坏减少湖泊营养盐的输出途径,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湖泊类型为浅水湖泊,治理难度大,治理时间长。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对于深水湖泊,在控制外源污染之后,这些湖泊将在短时间内很快得到恢复;但是对于浅水湖泊,即使外源污染得到了完全控制,由于沉积物中蓄积的大量污染物质会随着风浪和沉积物悬浮而释放,因此,其水环境的恢复远比深水湖泊所需时间长。这意味着治理浅水湖泊远比深水湖泊困难。(施勇峰 凌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