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市在经历了四年的熊市之后,于2005年7月11日上证指数从最低点(1011.5点)开始攀升,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加速上涨,到2006年12月14日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点(2242.42点),到2007年8月底已达到了5218.83点。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股市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内外有关各界人士的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1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我关注股市的发展,但更关注股票市场的健康。”“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
我一贯认为,一个健康的股市应当是有效的投融资场所,也是一个适度投机的场所。我在“让股市恢复本色”一文(发表于《经济界》 2003年第3期)中曾指出:“有价证券是生息资本社会化的产物,而股市则是有价证券市场化的产物,股市的基础作用就是既为投资者提供直接投资的机会,也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机会。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股市的风险较高,故对企业股票的期望的收益率要高于债券,这样的企业才有投资价值;而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要求投资者共担风险,故应当有较高的盈利与投资者共享,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一般说来,适度的投机行为不仅不会危害证券市场,而且对证券市场的运行是有益的。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是适度投机的市场,在投资行为与投机行为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本文根据本人多年来对中国股市的研究,从一个学者的角度,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审慎乐观看股市
2001年4月,我在应邀出席纳斯达克纽约时代广场市场启用仪式时的演讲中指出,“根据虚拟经济的观点,股市是内在存在泡沫的,泡沫的膨胀和破灭就造成了股市的波动。作为一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股市是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开端。从1990年12月到2006年年底这段期间内,我国上证指数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股指的月均增长率如表1所示。
表1 1990年12月末~2006年12月末主要股指平均月增长率
由表1中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尽管各主要股指在此期间不可避免地有涨有跌,但除日经指数因受日本经济萧条尚未完全复原的影响而呈负增长外,其余股指总体上都是上涨的,;二是我国股指的月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内其他主要股指的增长率,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以及我国股市制度建设的不断进步。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必对股市正常的涨跌大惊小怪,更不必将股市的正常涨跌看成是政府政绩或社会稳定的标志。监管部门要着力加强股市的制度建设,保障股市的公平、公开与公正,维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关注股市的发展,必要时对股市进行适时和适度的引导和调控,尽量防止股市暴涨和暴跌,维护市场的稳定。
股市暴涨难持续
由于沪市的总市值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75%以上,因此,人们普遍以上证指数代表中国股市的总体发展状态。根据上证指数的走势,可以认为中国股市从2006年年底开始进入暴涨期,一直延续至今,我国主要股指与同期境外各主要股指的日均增速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股市暴涨期内与主要股指日均增长速度比较(2006.12.31~2007.8.31)
由表2可见,在2006年12月31日至2007年8月31日这段期间,我国股指的日均增速远远高于境外各主要股指,确实可以说是处于暴涨期。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来,股市暴涨反映着泡沫的迅速膨胀,而且这种暴涨是难以持续的。我在《诊断与治疗:揭示中国的股票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书中指出:“金融资产的泡沫是指其价格对其基准价值的偏离。它是在一个连续的金融运作过程中,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的突然上升,随着最初的价格上升产生对远期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投机性买者,使得资产价格远远高于理性价格的现象。”
我在今年年初曾多次指出要注意股市泡沫的形成,引起了一些异议和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承认我国股市存在泡沫,但对股市泡沫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可以认为,投机、泡沫和风险是共生的。有投机就有泡沫,有泡沫就有风险。股票市场是具有投机性的市场,故肯定是存在泡沫的,泡沫的膨胀和破灭就造成了股市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
股市泡沫的出现首先是从个股开始的,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的理性价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它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但是由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认识能力的局限等客观因素,难以准确地确定这支股票的理性价格,当许多人主观上认为这支股票当前的价格低于其理性价格而大量买入时, 就会使其价格迅速上升而超过其价值,从而形成泡沫。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