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也许是已真实;故事里的事,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多年前,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这首主题曲家喻户晓。当前的牛市似乎要重新演绎一下这样的“故事”。
最近,有两个真实的故事颇为有趣:一个关于投资者,一个关于某上市公司高层人物。
一日,某券商营业部开户队伍颇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终于排到前面,激动地拿起地上放着的一大袋人民币说,“给我买股票”。“买什么股票?”营业部工作人员问。“就是买股票!”老者答道。
某上市公司高层喜好玩弄资本市场,自公司上市以后,常喜欢将公司的股价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与之有深交的朋友都知道他有这个嗜好,一帮上亿级的资金也总喜欢围着他“赚”。
近日,公司股价突然出现数个涨停板。一天,他“好心”通知记者的一位朋友,“明天涨停板会打开,是个介入的好机会”。这个朋友因为该公司股改时忽然修改送配方案吃了苦头,这次不敢再轻易介入。第二天,涨停板果真打开,尾盘又封住了……
“但好多人买了,我一个朋友就买了3000万元,不过他只动用了15%的资金,亏了也无所谓,”记者的朋友说,“结果后来被查停牌了,是祸是福还不知道。”
在一片“怪”声中,公司复牌后被巨量买单封住涨停。盘后诸多热议,“当日9.68元的跌停价格,可能是‘知情人士’打出来的”,有人这样评论。到底是谁封住了涨停板呢?希望不是疯狂的群众。
牛市,盛产故事。善于玩“资本运作”的公司,哪个故事热就喜欢往哪个故事靠。网络热,就编网络故事,券商借壳热,就编券商借壳故事。直到现在,仍有很多公司留下“××科技”的“后遗症”。
浙江一位资本玩家,也算是行家,为人极其聪明低调。早年从买认购证起家,一不小心炒某商业类股票炒成了大股东。于是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之后,现在成为四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中三家浮出水面的公司均涉及房地产。去年起房地产股火热,一向没有机构青睐的旗下某上市公司,却发生了巨额定向增发,并注入房地产资产的一个项目,结果股价涨了五倍——故事成功!
近10年来的三轮典型的大牛市中,故事频繁出现。回头看看,这些“事”鲜有结果,“市”却作出了回归自然的反应。中信证券一年来近10倍的涨幅是“券商借壳”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也难怪青海明胶和辽源得亨能在短时间内因“券商借壳故事”翻番。
去年底,记者陪同一位不懂证券市场、但在实业上颇有成就的同学去谈某创新类券商IPO之前的增资扩股事宜。
“雅戈尔当年参与中信证券的增资扩股,利润达到×××”,对方的第一句话就很吸引人。当然,对方开出的某券商的原始股增资价格并不低。这一幕,让记者想起了“地下原始股”中,常以无锡尚德作为典型来介绍一样。
在当前的牛市中,已有不少人士开始担心:繁荣过后,可能留下一大堆的“监管后遗症”。这一点,在蓝田股份、亿安科技、银广厦、德隆“三驾马车”中,不是没有发生过。一位监管部门领导此前曾公开表示,股市整体健康,但问题仍不少,多少也透露出一些担忧。
事实上,编故事往往少不了上市公司的配合,近期某上市公司股票,没有任何征兆突然猛拉,一个月内涨了两倍,2月15日,公司突然公告称,重组失败,真故事变成了假故事。随后,股价连续三个跌停,但一部分人应该是赚翻了。
而不配合的上市公司定会被资金遗弃,近期上市的某网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有不少资金来和我们谈过,但我们都委婉拒绝,因为我们只想踏踏实实做实业”,在与记者闲聊中,该公司一位高层透露了自己的心迹。结果可想而知,上证综指上涨1000点,该公司股价下挫30%。类似的故事还很多。
记得2005年铜价突破4万元/吨时,某知名铜冶炼企业高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铜市即将见顶。”当铜价继续上涨并突破6万元/吨,记者再次前往该公司采访,公司有关人士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别让领导谈铜价,他怕!”结果铜价在一个完美“中国因素故事”中,用一个月时间走完过去两年的涨幅,创下8万多元的记录,随即连续回落。还清晰记得,1997年深圳成指6103点的高点,深发展就是在“百元股”的故事下连拉三个涨停后出现的大跌,事隔9年后,该高点才被刷新。
近日,看了一篇“慎言群体性疯狂”的文章颇受启发。或许,“华尔街鞋童”的故事暂时不会出现,“疯狂”的层次还没有到来。不过,股市仍在伴随着不同的“故事”演绎着连续小阳线……
对待故事,或许应“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