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是否出台 着眼哪些方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是否出台 着眼哪些方面?
2009年05月05日 10: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增幅为6.1%的公布,新的经济刺激政策究竟出不出?成了公众关注的话题。那么,此前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力度是否足够?目前有无实施新刺激方案的必要?而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方案又该着眼于哪些方面呢?

  “4万亿”力度不可小觑

  对于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1%,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乐观地认为:“在全球经济出现这样重大下滑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争取到6.1%的增长速度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经济学家樊纲也表示,一季度GDP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一直蔓延到今年的1到2月份,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仍较大,但是对于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力度已经足够”。

  近日国家发布的一季度相关经济数据更加充分地证明了一揽子计划的成效初显: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62亿元,增长28.6%,加快2.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类似,一季度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此外,第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对相关行业的倾斜力度不可小觑。如新的医改方案的公布,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以及中央将安排8500亿元投资。而关于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也意味着对农业种植的投入会增加,这势必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另外,“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这一思路,同样为相关机械制造行业公司带来福音。

  把纸面政策落到实处

  对于政府是否会出台新刺激方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明确表示:“现在主要是落实好以前的政策,以前的政策发生效应还需要时间。”

  虽然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低于预期,但更多专家学者表示,暂不需要额外的刺激方案来加速提振中国经济,从政策出台到经济复苏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关键是要增强政策的执行力,让原先的经济政策发挥实效。

  瑞银证券经济学家汪涛说:“世上并不存在魔法棒,经济刺激政策需要时间来反映到投资活动和订单的增长上。政策发布和带来最终订单的实际开工建设之间,至少存在着四五个月的时滞。”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同样预测,货币政策不会马上收紧,没有进一步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的必要。

  龙永图说:“经济上升周期的国家就像年轻人一样,抵御疾病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恢复也会比较快。特别是像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内在需求比较旺盛,尤其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都是比较大的。”所以,他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必要一定要推出第二个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现在要做的就是把第一个经济刺激计划顺利的推进,而且能够有效、高效、高质量完成。

  有专家对出台新刺激计划提出警示:在政策的选择上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对于以前的政策效应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需要进一步的增强其执行力,从纸面政策落到实处,而不是着急出台千篇一律的政策。政策的下一步主要目标不是去着急“吃药”以后的效果,也不是着急一个季度的数据漂亮,而是应该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以前政策效应的冷静观察和纠偏上来。

  然而,经济形势是动态的,暂不出台并不是对新政策绝对封杀,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适时而动。李晓超也表示,虽然暂不出台新政策,但必须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做好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新政应偏重民生与消费

  “政府如果要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话,就应该把有限的资金转向民生和消费,尤其是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

  “如果有经济刺激方案的话,应该更侧重于结构性调整,包括落后的第一产业和滞后的第三产业,这是需要重点投入的。”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认为,如果真的有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的话,那就不能是第一轮经济刺激方案的翻版。

  不少专家认为,如果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应力求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新刺激方案在着力点和方式上与已经出台的一揽子计划应该有所不同。首轮经济刺激措施侧重于加大政府投资,新刺激措施则应重在激活民间投资和促进消费增长;首轮刺激措施偏重于钢铁、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新刺激措施应该惠及新能源、生物制药、信息通讯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首轮刺激措施通过大幅度降息减税,以尽快扭转经济下滑势头。新刺激措施可以通过结构性减税,调节市场资金供求,使刺激措施更直接地落实到支持实体经济运行上。 (刘 冉 秦 岭)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