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投资活跃的局面将很快重现,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将很快被遏止。在新的一年——扩内需 成效可期
——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国十条”三季度将明显见效
记者:近来,我国投资增速下滑、出口首现负增长、消费热点降温,经济形势更复杂更严峻,您认为中央扩大内需的“国十条”等措施在2009年能不能发挥预期作用?
郑新立:把保增长放在2009年宏观调控任务之首,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最重要信号。2008年经济走势从年初到年终可谓冰火两重天,中央对政策取向几次重大调整是及时正确的,“国十条”的出台,也正是充分看到形势严峻的一面,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未来两年,通过发行国债等措施,政府引导投资4万亿元,2008年四季度下达的1000亿元财政投资现已全部到位,这些果断决策和快捷行动,为解决问题赢得了时间。
横向比较,2008年我国“三驾马车”增速总体不算低,三大需求趋于协调,比10年前的条件要好。从11月份国民经济数据看,目前尚未到谷底,我的判断是:与2008年相反,2009年是前低后高,一季度增长最低,二季度回暖,从三季度开始,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会明显见效,经济增速恢复正常。
五笔大账凸现政策作用
记者:这些政策效应在2009年究竟会有多大?
郑新立:与10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更大、面更广,以2009年为例,投资规模远超上一轮,能集中力量办多年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机会难得。不仅将留下一大批优良资产,而且在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上会有明显进展,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从而上一个新台阶。可从五方面算算账:
保障性住房。近700万套城镇廉租房,加上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建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共计1200万套,既拉动今明两年相关行业发展和劳动用工,更是为低收入群体雪中送炭。
基础设施。主要是铁路,规划4万多公里,以高速客运专线为主,总计5万亿元投资,今明两年各5000亿元,这将打破经济发展瓶颈,化解一票难求、运力紧张。铁路建设在上下游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眼下钢价回升、钢厂复工就是典型例子。对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等也都加大投入,形成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相当于为国民经济插上翅膀。
节能减排。现在“十一五”已过半,但“十一五”约束性指标还有一大半没完成。利用国债资金,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保证这些目标如期实现,效果会在2009年显现。
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技术成果产业化,会带动产业升级,并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还有社会事业。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的投入,将为城乡居民织就全覆盖的社会安全网,消除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又如家电下乡,初步匡算,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这四样将在农村创造9400亿元销售额,亿万农户受益,闲置的家电产能也将得到利用。
宏观调控还有很大操作空间
记者:今年进一步扩大内需面临哪些障碍?这方面政策是否还有调整空间?
郑新立:说到障碍,我最担心的是政府投资能否真正启动社会投资。政府投资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投多少,而在于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投资总额将达18亿元,政府投资2万亿元,大部分要靠社会投资。企业有钱,但不敢投;银行有款,却不愿贷。当前要着重提振企业投资信心、银行贷款信心,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这样,政府投资才能“四两拨千斤”。
我认为政策调控空间很大。我国债务率占GDP约22%,远低于发达国家,2009年要扩大债券发行。财政状况良好,赤字率较低,财政政策还有操作余地。至于货币政策,中央提出“适度宽松”,是近15年来首次,不久前出台金融促进经济的“国九条”已很明确,下一步重在落实。
让股市房市车市真正活跃起来
记者:多年来我国在拉动投资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何通过启动最终消费来扩内需、促增长,似乎缺乏切实有效的手段。2009年扩大消费,最紧迫的是要解决好哪几个问题?
郑新立:股市、房市、车市,是现阶段拉动消费和GDP的三大引擎,并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其联动发展、健康运行支撑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效果立竿见影。目前房市处于调整期,车市降温,股市低迷,应积极培育壮大这三大市场,增强发展活力。
我国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改善型住房需求在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中仍排首位,是扩大消费的第一亮点和最大推动力,2009年在改善供给结构、鼓励住房信贷、搞活二手房市场等方面都大有可为。汽车消费同样是一大增长点,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轿车拥有量仅为6%,增长空间广阔,燃油税政策实施后会在2009年促进中低排量轿车消费,这对国产车也是利好,各地应为轿车使用创造条件。炒股直接关乎居民的财产性收入,2009年需要加大对资本市场的调控力度,促其规范化、透明化和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债券市场、股本融资、融资租赁等,并择机推出创业板市场。
非常时期,保增长所需的拉动力量比正常情况要大得多。但我相信,只要立足扩大内需,改善企业和居民的预期,激发人们创业创新的热情,消费和投资活跃的局面将很快重现,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将很快被遏止,2009年的中国经济将稳步攀升。(本报记者 龚雯 )